最后一课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最后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 课前、课上和下课。

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③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⑵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①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②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③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 chayi5.com 差异网…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 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 结构要完整。

〖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___________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选择:

⑴ 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② 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③ 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⑵ 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② 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③ 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④ 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诧异(chà) 和蔼(ǎi) 宁可(nìng) B、膝头(qī) 督学(dū) 懊悔(ào) 夹缝(jiá) C、惩罚(chěng) 宛转(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号角(hào) 喧闹(xuān) 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⑵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⑶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⑷ 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温和 晴和

C、温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温和 柔和 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 ”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⑴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 ________的语气)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⑷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 )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 )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只要 就 虽然 却

B、只 才 而且 还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为 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

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

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

A、老师穿了礼服

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

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这些⑵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⑶,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最后一课教案 篇四

《最后一课》导学案答案

一、读一读:

序幕:(1—6)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开端:(7—10)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课上)。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二、述一述(略)

三、品一品:

(一)品人物:

1、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和心理。

例如:心理描写:

①“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表达对被强迫学法语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②“这可怜的人啊”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③“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朗士心

显得崇高伟大。

2、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①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②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③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梦醒。

3、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上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节日的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法国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形象的告诉人们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解放。

动作描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拿起……,使出……,写了……”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面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4、小说以韩麦尔先生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品环境: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思想感

的变化作好铺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7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