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 m.jiaoxuela.com 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建议:信息(information)

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

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

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1946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

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时期。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预设情景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上传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交流图像调整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心、了解家人,体味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亮度,了解批量调整图像的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班级组织“家有一宝”网上摄影展,同学们都在踊跃参加,大强想在网上为奶奶建立一个相册空间,能能也想让姥姥上网来“秀一秀”。

(一)调整图像的大小

1.了解网站要求

上传图片到网上时应了解网上图像大小的限制,做到心中有数。

2.了解上传图片的大小。

在ACDSee浏览窗口中可以查看图像的尺寸和大小,大致判断是否符合上传的要求。

3.调整图像的大小

用ACDSee浏览照片,右击图片,执行“编辑”项,单击“主菜单”面板的“调整大小”命令,输入新的宽度和高度,单击“完成”保存。

(二)调整照片的亮度

引导学生根据预览的效果在“编辑模式”中灵活调整曝光、对比等选项的设置,尽量使画面接近自然,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一点通:照片大小我知道——文件大小

可以单击“估计新文件的大小”按钮,查看照片占用空间的大小。

(四)去探索

在自己的QQ空间或博客上建立一个亲情相册,“晒晒”你的家人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加油站:批量加工有秘笈——批量调整

ACDSee 有批量调整图像大小的功能,可以提高调整图像的效率。

(六)教学总结

结合最后的漫画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共同分享温暖的亲情,还可以结合知识卡倡导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而爱自己的长辈开始,关注周围社区的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2、能够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网络社区平台进行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重点: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学习难点:能够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网络社区平台进行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介美国二年级小学生矿矿通过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来做课题研究的故事。

看后回答问题:

矿矿的这种研究有什么弊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教学课题研究?

通过案例和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题目上:基于网络社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

二、学一学

学生自由浏览教材第19至20页的内容,思考:

1、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特点?

2、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

让学生详细的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

汇报交流:

1、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为:

①确定研究课题的主题

②寻找合作者,成立研究小组

③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④分工收集、整理资料

⑤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三、网络社区的交流与分享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好友。

1、好友间的交流

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资料或感想发表在社区博客中,好友在查看这些内容时可以发表评论,与小组成员进行专题交流。

2、好友间的分享

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资料存放在网络社区平台上,如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可存放到社区云盘上,文档可以直接以文本的方式存放在博客上,供好友学习、下载。

四、练一练

1、社区个人空间中的博客是一个发表观点的好地方,根据研究主题的分工,利用博客的“管理分类”功能,创建研究主题的分类,并在此分类中写一篇关于自己感想的博客。

2、查看社区好友的博客,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评论,开展交流。

3、试着找一些湖北饮食文化的图片上传到社区云盘中,并分享给好友。

板书设计

5我们来当“研究员”

——基于网络社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编制程序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2、在自主学习常用的程序流程图符号中了解流程图,在小组合作绘制“计算商品金额”流程图中加强对算法的理解,学习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学习难点:

会用流程图设计和描述循环结构算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描述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周而复始、没完没了的故事。我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完吗?

二、想一想

我们能描述出“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具体步骤吗?为什么?

三、学一学

①算法的特征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算法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是很重要的概念,它指明了问题的处理、求解过程,是对给定问题解决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它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树输入。

2、有穷性。

3、确定性。

4、可行性。

5、输出。

动动脑:不能描述“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算法的原因是

②算法的优化

算法一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描述为:

本算法中,第一轮比较中,由于事先不知A与B谁大,所以形成了两种不同情况。第二轮比较中,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算法二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可描述为:

本算法中,引入一个变量,存储每次比较的最大数,因此,第二轮比较只有一种情况。

四、议一议

我们在解决“输入三个数,输出其中最大的数”问题时,有没有第三种更简便的算法,要求是不增加变量。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描述出来。

五、练一练

我们看过电视节目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游戏吗?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并和同学们模拟这一游戏:猜一下老师所用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实际价格3300元),价格在0--7000元之间。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快速、准确地猜出老师所用笔记本电脑的价格。

板书设计

28

“出谋划策”重描述

——算法的精准描述

算法的特征

算法的优化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2.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

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学习难点

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刘云发现每天早餐面包上的图案都不一样,于是好奇地问妈妈:“这么有趣的面包是怎么烤制的呀?”妈妈笑着说:“我用的是随机图片自动面包片烤炉,当烤炉工作的'时候,就会自动连接到互联网的图片搜索上,并从众多图片中随机选择一个,然后把图片烤到面包上。所以我烤的面包片上的图案是不一样的,很奇妙吧!”

二、新授

1.介绍物联网概念

①教师提出任务:生自读概念。

②介绍物联网的三大特征: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应用。

③看图,提出问题:通过图画你看懂了什么?

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

经验交流: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2.了解物联网应用。

①自读课本125——126页,初步了解物联网在各方面的实际运用。

②播放相关的光盘内容。

③深入介绍,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物联网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适当讲解物联网在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方面的应用。

3.讨论: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说明物联网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和变化?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联网技术,了解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等相关的途径,更加客观清楚的认识物联网,了解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物联网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巨大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我们知道了哪些物联网技术?

2、课后选一个感兴趣的物联网应用亲身体验一下。

3、物联网技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生活蓝图,我们可以通过物物相连的庞大网络来实现生活的智能化。

板书设计

30

探秘物联网

——生活中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及组成

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2.熟悉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3.熟悉VJC仿真软件的工作环境。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测试机器人运动的方法。

2.感受仿真机器人的运动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VJC仿真软件的工作环境。

难点:

熟悉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教学准备

1.VJC仿真软件。

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育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功能。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及其编程平台——VJC仿真软件。

二、课堂学习

(一)机器人的。基本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我们首先为机器人设计相应的动作过程,并在计算机上编写相应的程序,再通过数据线将程序写入机器人,由机器人执行命令,完成相应的动作。

(二)初识VJC仿真软件

软件主程序窗口组成:菜单栏、工具栏、四个模块库、流程图生成区、JC代码生成区以及垃圾箱。

仿真系统的窗口界面:信息显示区、功能区和机器人运行显示区。

教师演示流程图的初步编写过程以及测试仿真机器人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

1.全班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对任务进行具体分工。

2.打开VJC仿真软件中自带的示范程序,并进入仿真环境中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能打开并顺利地测试的程序最多。(若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可借助“学乐园”中的“课堂讲解”释疑。)

3.各组长收集并综合本组成员的探究成果,上台演示示范程序。教师作相关点评和总结。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观察了机器人的各种运动后,你理解了流程图中各个模块的作用了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网络交流的优势和交互式学习的方法。

2.掌握在NetMeeting中通过呼叫与其他人联系。

3.在网络上,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讨论。

4.掌握“白板”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NetMeeting软件的安装、连接。

教学重点:

1.网上交谈。

2.电子白板讨论。

教学难点

1.网络呼叫。

2.白板的使用。

教学建议: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优势,初步掌握通过NetMeeting软件进行网络交流的方法。

2.NetMeeting软件不一定要求在因特网上使用,实际教学中可以在WindowsNT环境下使用,但最好在同一个局域网域内。

3.在局域网环境使用时,连接的“用户定位服务器”不起作用,选择系统缺省就可以了。

如果系统出现找不到“用户定位服务器”错误时,可以按[确定]按钮忽略。

4.连接时,通过呼叫对方的计算机名(在“网络属性”中的“标识”下可以看到)或计算机IP地址来连接,但一般采用计算机名呼叫。

5.不同版本的NetMeeting可以进行连接、交谈、白板共享,但是在进行“私人”方式交谈时,只能对采用相同版本软件的用户进行交谈。

6.电子白板中的工具与画图软件很相似,只是在白板中大家可以同时写。

7. 在课文中,白板中的西湖图片是通过粘贴进去的。

8.通过网络交流进行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主要应用,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在一些学校都使用了“电子教室”,但在教学上只强调了教师的监控,学生之间的交互用得很少。

所以,这一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NetMeeting软件的学习,掌握网络交互式教学的方法,并将这种教学方法逐渐使用到其他学科中。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了解角色信息表达指令。

掌握克隆指令。

应用克隆指令创作小动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克隆指令。

教学难点

应用克隆指令创作小动画。

教学方法

1.讲解法:讲解图形化编程创作趣味动画的一般流程,如动画主题与构思、素材收集、动画效果描述等,给学生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

2.演示法:采用演示教学方法,可以很形象直观地传授知识和所需掌握的技能

3.观察法:展示用图形化编程创作的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了解角色信息表达果,感受克隆指令在创作同一类角色时带来的便利。

4.任务驱动法:将各个任务中的“探究活动”按活动主题分解成小任务并进行知识的讲解,做必要的铺垫,然后以“创新活动”的活动主题作为新任务,让学生根据新任务的具体要求,利用“探究活动”学习的知识经验开展小组协作迁移学习。这样,在完成“创新活动”任务的同时,实现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从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 Scratch2.0软件。

2.教学资源

教材范例素材、课件、微课视频等本课教学资源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3分钟)

1.展示由Scratch创作的`《群蚁归来》动画。

2.提问:你从这个动画中获得哪些信息?

3.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讨论。

4.归纳小结:这是一个由Scratch语言制作的趣味小动画。其中,蚂蚁都是从舞台的中心点出发,沿着指定的信息路线行进,当行走至舞台的左下角时消失。

5.揭示课题:趣味编程:克隆蚂蚁。

二、合作交流,理解新知(5分钟)

引言:在制作动画时,可以添加角色信息表达,增加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应用克隆指令创建属性相同的一类角色,提高动画制作效率。

1.学习角色表达信息指令。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50页相关内容。

(2)提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说……”或“思考……”来实现的,那么在Scratch语言中它提供了哪些角色信息表达指令,有何区别?

(3)师生共同小结。

2.学习克隆指令。

(1)讲解生物学上的克隆概念。克隆原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一致的生物群。

(2)讲解Scratch语言克隆指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51页表7-1中的有关Scratch克隆指令知识。

(3)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任务一,打开“克隆小猴。sb2”半成品,完成克隆小猴脚本编写。

(4)小结:在Scratch中克隆模块可以复制出和本角色属性完全相同的新角色。

三、任务引领,剖析动画(12分钟)

1.动画制作思路分析

(1)再次出示《群蚁归来》 Scratch动画。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你想如何把这个动画制作出来;请你将动画制作的编程思路流程图画出来。

(3)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将动画制作的编程思路流程图画出来。

(4)听取小组成员汇报,修正动画制作思路流程图,如教材第51页图7-2所示。

(5)提问:在整个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那个步骤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呢?

(6)指名汇报,倾听学生讲解。

(7)演示蚂蚁巡线的原理。

2.课件展示机器人巡线原理。

蚂蚁巡线与大多数机器人巡线原理部出一辙,我们在蚂蚁头部前方特意添加一个标志性的红点,用它表示蚂蚁颜色感觉器,用黄色的粗细适中的线条表示蚂蚁回家的信息道路,蚂蚁沿着信息道路边行进、边侦测,边反复比对两者的颜色设置,并做适当的角度调整,这样才能完成巡线过程,即当蚂蚁的颜色感觉器碰到信息道路,则左转15度,否则右转15度。

四、任务驱动,动画制作(8分钟)

1.动画制作过程。

(1)动画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导入舞台背景图片,在图片适当位置画一条粗细适中的信息道路,然后从外部导入蚂蚁角色再在头部前方,画上一个标志性红点。

(3)确定母体蚂蚁的初始位置及状态。

(4)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困生给予帮助。

2.编写动画脚本。

(1)课件分别出示“克隆蚂蚁”“当作为克隆体启动时”及“删除克隆体”等编程思路流程图。

(2)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三:将编程思路流程图有序转化为动画脚本程序。

(3)巡视指导,及时鼓励评价。

(4)引导学生互助互学。

3.测试动画脚本。

根据动画情境逐条测试脚本,看看运行结果是否与预设的一致,若有误,引导学生及时修正脚本。

五、任务分层,迁移提高(9分钟)

1.出示分层任务内容。

(1)基础任务。

继续完成本课主题任务《群蚁归来》动画的脚本编写。

(2)进阶任务。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完成教材创新活动1、2两题中的其中一题。

2.让学生快速实践,观察脚本运行效果。

3.巡视学生操作,个别辅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规范保存文件,并提交至教师计算机

六、展示点评,梳理总结(3分钟)

1.展示与交流。

让学生分别展示作品,鼓励学生参与作品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提出改进建议。

2.根据交流评价意见,修改完善动画作品。

3.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4.完成教材第54页的活动评价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7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