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3篇《《求平均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平均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求平均数》教案 篇二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xx年600台,20xx年1000台,20xx年1600台,20xx年2500台

(1) 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 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 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

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 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求平均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求平均数》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7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