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9篇《平均数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一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

(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案 篇二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

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

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通过任意一种移动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精心设计学具操作,并配以恰当的媒体显示,突出了平均数那简明、直观的特点。

2、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说明:在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过程,并且让自己给方法命名。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汇报交流中相互启发,最后共同探讨出2、7、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交流——大组交流汇总”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

第三层次: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第四层次:实际应用

选择正确的算式: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 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说说你选择B的理由。

②小明从结果16元他就肯定A 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③如果选A该怎样提问?

④比较这2个问题的异同点?

小结:所以求平均数时你要找准对应关系。说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设计两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在应用中渗透对应思想。另外,结合题目的特点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理念: 篇三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篇四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便和重要,也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

《平均数》教案 篇五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 =6(个)

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平均数 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    教师(幻灯片2):同学们,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植树。我们班共有7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他们植树的情况,(幻灯片3二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说并把每人的棵数板书在黑板上)(2)    比一比哪一组植的树要多一些?(指名)第一组有几人,第二组呢?,你们认为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指名说可能有学生说用比的方法)(3)    师:对,因为两组人数不相等,不能用总棵数比,用每组平均每人植的棵数来比,比较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二、教学例1,寻求规律(1)(幻灯片4第一组统计图)面对着这个统计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多哇!我们的陈田、张然同学有点不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他们植的太少了)是啊,我们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呢?(把万宇和卢明的给他们)(一样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让他们每人植的树一样多,对吗?换句话说就是。。。。。求他们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树?(2)师:你们能先猜一猜,这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不会大于15或小于11呢?为什么?(因为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所以不会)。(3)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心里,好吗,藏好了吗?估计的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我建议同学们先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才能使4个人植的树一样多,也就是同学们说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请同学们从抽屉内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纸,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图任意在纸上做记号或计算都行,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开始!(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教师巡视,收集作品)(学生交流)师:胡广臣请你说说好吗?生:把万宇的一棵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给张然,这样他们每个人的就一样多了!(边说边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4)动画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幻灯片4)老师小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万宇的一棵移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移给张然,最后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后分的计算过程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说),对,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分”就是把种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当于,把他们植的树平均分成4份(幻灯片5电脑显示)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后再看幻灯片6显示过程)(14+12+11+15)÷4=52÷4=13(棵)(5)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同学,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计算得很准确的同学,他们都应该受到大家的表扬,给他们掌声。(稍停顿指板书)这里的“13”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每个人都种了13棵吗?生1:是每个人种的数。师:我请万宇同学说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4棵)你的同学说你只种了13棵,他说你们每人种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里去了?(就是给少的同学了)陈田请站起来,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2棵)那你的同学说你种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里来的?(是其他的剩下几个给我,变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我和你们一样多了,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对吧,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诉大家,13就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师:叫什么名字?师:这个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水平,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个它就在哪两个数之间转悠、转悠?现在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算出第二组的吗?看谁算得最快?(指名说并板书 计算过程)第二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14棵)第一组呢?哪一组的要大些?(第二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宣布第二组同学获胜,行吗?祝贺你们!谁再来说说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三、开展活动,理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5分)师:同学们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在哪里碰到过他,什么时候需要算?(指名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做一个称体重的活动,我点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来,其他同学同桌一人记数,一人计算。第一组计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第二组计算男生的平均体重,每一组选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听明白了吗?我来报数,(指名上前称体重,老师报数)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为什么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的时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说)如果我们要求5个人的平均体重又应该怎么算?(指黑板两组数)所以说总量和份数要对应。看到这两组数你明白了什么?是啊由于男女生性别的差异,男生的体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 师:看来的作用还真大呢!你们再来看这里的一个信息。 四、巩固练习(10分)屏幕显示(幻灯片)(1)(课件出示)200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吨?(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师:一季度用了多少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图回答师:现在我们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1、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预备,开始!生用打手势示意自己选择哪个答案。大多数同学选1。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请选2的同学上前同学们选几(生:1)选1的出两个代表(请生上前)一场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还是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好吗?谁先开始?两队论: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师:回答)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师:接着问)生: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生:一个季度3个月?(师:那一年呢,接着问)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生:12个月生:既然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师: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因为它有4个季度,所以除以4 生:因为问的是平均每个月(师:谁要你求?生:谁要你求每个季度啊师: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边去了师: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个月的,你们说应该除以几啊?(12)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应该除以12,他们除以4了,有没有道理呢?那么你们求的是什么?生:平均每个季度用水情况师: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生:人家根本就没有问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师: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的,除以12个月,是平均每个。。。。。除以365天是平均每。。。。。。(生一起回答)看来找准份数是非常重要的。师:明白了吗,是几个人平均每天的呀(3个人)师:老师告诉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李老师帮你们算出来了。屏幕出示(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老师拿出用塑料袋装的3千克水,让学生感受它的分量,进行思想教育。师:面对这幅图画,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生: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师:那我们就去指责小刚吧,怎么那么浪费水呢?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水。师:那你去批评他们吧!你想说什么?生:我想说,他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师:那你就去说他吧!他应该怎样!还有没有想说别人的?生:我想对他说,小刚,我希望你捐一点水到严重缺水地区去。师:你们知道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吗?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五、解决问题(3分)师:你们能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吗?屏幕出示画面小明会遇到到危险吗?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哈哈,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呀,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师:为什么有可能?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吗?生:说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浅。但是平均起来是110厘米。师:如果小明到了?生:到了很深的地方,他就会淹下去。师:你们听懂她的话了吗?六、课堂小结(2)师: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你们告诉我,你们学的开心吗?你们有收获吗?还有遗憾的地方吗?(指名说)李老师也有收获,我发现我们三(5)班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集体合作意识强,有的同学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这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好。最后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吧!(好),下课!

平均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能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得出总数,个数变化时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教学难点:

总数、个数有变化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师:小丁丁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96分,数学得了98分,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 学生单独思考解答。

3、 学生汇报交流: (96+98)2 =1942 =97(个)

答: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7分。

4、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学生回答) 板书:总数个数=平均数。

5、 师: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英语得分是97分,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你会怎样计算呢?

6、 学生可能会有二种解答方式。

7、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计算的。问题。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

二、 探究新知

(一)新授1

1、 师:我们来看一下,四位小朋友制作了很多的动物模型。(课件演示)

2、 师:这一小队平均每人制作了几个动物模型??

3、请小组讨论交流,你会这样思考?(时间留足让学生充分思考)

4、 师:谁来愿意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学生把不同的答案板演。

5、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胖这位好朋友的答案是否和你相同呢?(课件演示)

6、 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加适合呢?

7、 学生交流讨论。

8、 小结: 可以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平均数;当资料中相同的数据较多时采用小胖那样的算法比较简单。

9、师:对于7.5个小动物这个数据你有什么疑问吗?

10、小结: 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在计算平均数时,人数,个数可能会出现小数。

11、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算式:(请说一说理由) 上海八月的一周气温情况如下表: 小丁丁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A.(32+30+32+30+34+32+34)7

B.(323+302+342)7

(二)新授

1、快速列出算式: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2 = 6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84)(22+24)=10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平均每人做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226+284)(22+24)=10朵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没有直接出现总数,而且得到总数先要利用平均数乘以个数得到其中一个总数,然后加上后面的总数。

4、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5、小结:做题需看清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找到对应的总数和个数,然后用总数个数,求出平均数。

6、试一试:国庆节黄金周参观科技馆人数的情况。

( 46781 4 + 83615)(4 + 3 ) =(187124 + 83615)7 =2707397 =38677(人)

答: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有38677人参观科技馆。

(三)小结

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要看清题目中给出条件中隐含的意义,不能光从数字上来理解。

《平均数》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

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 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 :合 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 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一班 95 90 90 85

二班 90 95 85 90

三班 85 90 95 90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 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 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 ,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 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 试 成 绩

A B C

语 言 85 95 90

综合知识 90 85 95

创 新 95 95 85

处理问题能力 95 90 95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平均数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