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能清楚地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及大胆、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图片上是什么?这些石头晶莹透亮的,你们喜欢吗?有一只小驴宝宝也很喜欢小石头,经常到野外去捡石头,收集石头,你们想不想认识它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绘本,名字叫《驴小弟变石头》。

二、讲述故事。

1、(出示图1),驴爸爸坐在单人沙发上看报纸,驴妈妈在打扫卫生,而驴小弟在桌子旁玩石子。你觉得驴小弟一家生活的怎么样?观察家里的环境,说说你喜欢驴小弟的家吗?为什么?

2、在一个下雨的礼拜六,驴小弟发现了什么呢?它又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2-5)

(1)读图2,练习说话。这颗小石子红得 ,闪闪 ,圆溜溜的像 。驴小弟在雨水的冲刷下既兴奋又觉得凉飕飕于是他会想 。

(2)(出示图3-5)自读驴小弟是怎么做的?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希望什么?

3、(出示图6--8)就在驴小弟走过草莓山,心里想着很多很多愿望都实现的时候,突然出现了----狮子。

(1)你是驴小弟的话你会怎么样?加上表情动作练习说。

(2)可是结果呢?自读图

7、8 (3)交流

4、(出示图9)自读图9,出示句式:驴小弟变成石头后,他拼命地想:

5、找不到自己孩子的驴爸爸驴妈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绞尽脑汁,又想了哪些办法来找孩子的呢?

(出示图10-16)(1)看看书中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2)拓展想像空间,进一步创编故事。驴爸爸和驴妈妈会怎么问别人?

(3)(出示图14)小动物们四处寻找,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出示图15-16)同一个地方搜了一遍又一遍,同一只动物问了一次有一次,这样过了一个月,他们想: 。他们尽量 ,但是 。

6、(出示图17-19)变成石头的驴小弟在野外过着怎样的生活啊!

7、可怜的的驴小弟是不是要一直这样的孤独呢!奇迹会不会发生呢?(出示图20-25)

(1)读故事

(2)交流

(3)想象驴小弟一家团圆时会说些什么呢?

(4)同桌创编故事,演一演。

三、读中感悟,提升明理。

(1)读了故事,你想对驴小弟说什么?

(2)读了这本书,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图26)(1)回到家,那颗神奇的小石头被驴爸爸放进了铁打的保险箱里。也许有一天,他们还会用到它。但是现在,他们希望的会是什么呢?

(看图)总结全文。驴小弟终于回到了他那温馨的家,他们一家三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的他们仿佛拥有了世界。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港湾,我们所有人,有时我们所拥有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小驴小弟太困了,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

四、总结,回顾故事。

今天,小朋友一起阅读了《驴小弟变石头》这个故事,大家不仅读懂了故事,还对故事进行了创编,表演得也很生动。虽然驴小弟经过了重重磨难,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家。在这个故事里,魔法也需要有爱来点化才能应验!如果没有驴妈妈、驴爸爸对驴小弟如此深切的爱,红色的石子不过像一颗普通的石头。是爱点石成金,把只有十亿分之一的机会,变成了百分之百的奇迹。让我们回家把这个故事和你的感受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分享这份感动!

教学反思:

《驴小弟变石头》是一本绘本书,它主要讲了驴小弟找到了一颗带有神奇魔法的小石子,它满心欢喜到想实现自己、爸爸妈妈的愿望。谁知一个意外它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离开了爸爸妈妈,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野外,爸爸妈妈和驴小弟因为分离伤心、难过,饱受思念之苦,甚至他们认为今生再也不会见面了。春天里的一次野餐,缘于奇妙的亲子感应,缘于爸爸妈妈无时不在的思念,驴小弟终于变回了自己,他们一家团聚了!从此,爸爸把石子锁进了保险箱,因为他们认为拥有彼此的爱就足够了,不再奢求什么!

讲述这个故事时,我抓住“爱”这条主线进行教学: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驴小弟一家三口生活的幸福温馨和驴小弟找到神奇石子的快乐;接着把学生引入意外之中,驴小弟突然变成了石头,驴小弟着急、失落、孤独;爸爸妈妈到处寻找急得要发疯,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深爱,同时也为他们的境遇担心,期待着他们的早日团聚;最后展示完美的结局,缘于爱所以一家人终于团聚。孩子的心情随着驴小弟而变化,他们为他担心为他祝福,已经完全融入到故事中,甚至他们就变成了那个驴小弟,深深地感受到拥有父母的爱的幸福,一家人团聚的喜悦,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其实拥有爱是最幸福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整节课可以看得出他们很喜欢,听得津津有味,看得目不转睛。而且他们能够做到仔细地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地猜测和想象,还不时地插入自己的想法和读书感言。看到孩子们这样喜欢听故事、喜欢读书,我真的好开心!看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道理的,我们每周一次的绘本阅读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已经能够把孩子引入书籍的殿堂。

我们还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读书活动引向深入,用读书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柔软的、善解人意的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够在人前侃侃而谈。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有用的石头。

2、课-照片:岩石。

3、幼儿用水彩笔。

4、幼儿搜集的小石头。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漂亮的岩石

教师提出疑问:漂亮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展开

1、教师讲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是经过风吹日晒,又经过雨水、空气等外力的作用,沉积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教师:你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过岩石吗?想一想在哪里见过岩石?

(提示:海边,山林等)

2、实验。

出示: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

你们看这是什么?现在,我们用吹风机吹一吹,看看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

老师再告诉小朋友呀,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呢。

3、了解岩石的沙化特征

课件演示:岩石和沙子

教师:看看照片上是什么?,你们知道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岩石被风化成为小块后,还必须经水流的不断冲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认识石头。

(1)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2)启发提问: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5、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课件演示:《有用的石头》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

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三、结束

鼓励幼儿在小石头上作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家后继续收集不同的石头,了解不同石头的作用,然后讲给大家听。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三

设计背景

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在他提出的《课程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设计此次活动正是源于“活教育”的课程特点,从幼儿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入手。在幼儿园里、居住的小区里,随处可见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工人休息的石桌石凳。还有幼儿所见到的玉石制品以及石制工艺品等。以幼儿感兴趣的石头为中心,感知石头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石头的作用。认识石头种类的多样性,知道他们各有特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大胆的进行石头的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知道石头的种类及功能。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小石头(已洗净凉干并分类)

2、油画棒、棉签、橡皮泥、各色纸、毛线、假花、双面胶、吸管、稻草、瓶盖、牙签、皱纹纸等。

3、各组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画片形象引入,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题:

1、他们是什么做的呀?

2、你们觉得这块小石头象什么?

3、他们的样子是一样的吗?

(二)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想想石头象什么?

要求: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最喜欢的石头,玩玩、说说、想想它的形状象什么,可以变成什么?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为什么?

3、如果将石头组合起来,你觉得它又象什么?

(三)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可以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合作。引导幼儿先在纸盒内组合石头,然后对石头进行装饰,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盒上,最后对纸盒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四)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要求:

1、小朋友要先想好要把你的小石头变成什么。

2、要用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3、在装饰纸盒的时候要先想好,你要如何装饰才能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来。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大胆想象,能利用各种石头进行组合,创作出各种造型。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各种辅助材料及工具。

(六)创编故事

教师组织先完成作品的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石头来创编故事。

教学反思

(一)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石头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本次活动的生成也是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偶然发现,可以说该活动是生成于孩子的兴趣。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都体验到了进行石头画创作的乐趣,大多数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老师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并能大胆、合理的运用各种辅助材料。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及提出新的设想

在这次活动中,经过过后的反思,我认为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老师在向幼儿介绍制作方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却是在张望着他刚刚在摆弄的石头。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我把介绍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提前到前面,过后在让幼儿去操作石头,这样是否比较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由于老师材料摆放的位置不合理,造成了幼儿操作的不便。这个问题在于我课前准备活动时没有考虑周到,没能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材料的摆放。识方面的准备,也包括老师材料的摆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是否便于幼儿操作等等。

3、教师的范例过小,不利于幼儿的观察。

(三)幼儿的创新之处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四

儿童在讨论“石头”题目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引发了疑问:

“我有些闪闪的石头。”

“我在沙滩上看见过石头。”

“有一些大石头和小石头。”

“我有一块石头做项链。”

“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子题一:石头的里面和外面

通过观察,知道石头有不同的形状,如:圆形、长方形、星形、心形……等,及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绿色、白色、灰色、黑色……等。

我们从触摸石头的表面,可感觉到有些是平滑及凹凸的。我们也尝试用手或槌子压碎石头看看里面的构造。

子题二:用途

通过日常经验,知道大石头可用来建屋、筑路等;我们更合作造了一间“石屋”。

利用小石头设计了相架及合作做了一幅石头画。

子题三:种类

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石头的图片及资料。

从搜集回来的石头标本中,认识了不同种类的石头,如钻石、玉石、岩石……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可以在山顶、泥土里、沙滩、公园等地方见到石头。

子题四:火山

从搜集的资料中认识了火山石的形成;并用纸、白胶浆等造了一个模拟火山。

子题五:儿歌创作

我们创作了一首儿歌:“我是一块小石头,我是一块小石头,请你看,请你看,突然变成大石头。”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五

(一)内容简介

田鼠村庄里出大事了,一块又大又圆的石头把刚挖好的游泳池填得满满的。村里有特殊本领的人都来了,他们一个个运用自己的特长,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想把大石头搬走,结果都失败了。这时,田鼠宝宝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想了什么好办法呢?

(二)主题分析

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即便碰到困难或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立场。图书说了一个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故事。通过田鼠村里的田鼠们想办法搬走大石头

的过程,故事让孩子明白:大家团结合作会拥有比任何一个更强大的力量。

(三)情节分析

故事以田鼠们碰到一个大难题开始:怎么把不请自来的大石头搬走呢?于是,田鼠们想了各种办法,大力士、科学家……这么多有特殊本领的人居然都没能成功。想办法的过程正是孩子运用已有知识的想象过程。而失败所带来的情绪低落,为下一情节的峰回路转又做好了铺垫。

这时,居然出现了一个田鼠宝宝,他想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团结合作。在读者足够的关注中,高潮竞这样风轻云淡地来临,以此更凸显故事的主题。

故事的结束部分,在快乐的场景里,孩子再一次感受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就和满足。

(四)角色分析

画面中一个个智者高手,看似强大的田鼠却最终一个个落败。图画将自信得意而来、苦恼失意而归的众田鼠形象,描绘得特征鲜明而生动直观,易于孩子观察感受。

看似不起眼的田鼠宝宝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强烈的角色对比令人更深刻地认识“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也起到了“别看小”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暗示作用。

(五)图画分析

本书整体的绘画风格采用暖色调为基调,从中一窥田鼠村里的居民们热闹、祥和、富足的生活景象。画面视角以俯视居多,让孩子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田鼠村里发生大事情后的忙乱场景。图画里田鼠们带着惊讶困惑的表情,围着一块大石头犯愁,烘托了故事的氛围,激起了孩子阅读的好奇心。

随后出现的田鼠村里的大力士\科学家、矿工、魔术师、发明家,每个角色的出现却都有两张截然不同的表情画面,一张是神气十足,跃跃欲试;一张则是垂头丧气,以失败而告终。画面把角色前后的两个表情刻画得非常逼真而且夸张,便于孩子理解角色的情绪情感。

本书的最后一幅图温馨惬意,老鼠们在原本堵着石头的游泳池里游泳,吃着这块被误认为是大石头的面包,画面浪漫而富有想象力。

(六)语言分析

本书基本采用叙事性语言讲述事情发生的过程,其中出现的诸多动词,如滚、挖、跑、抬、钻、捆、飞、搬、推、拉、玩、吃等,表现了故事的动感发展。

反复出现的感叹词“嘿哟、嘿哟和象声词“哐当”,增添了故事的动感与趣味。

(七)活动设计

1、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开始接受合作教育了,《大石头》故事是个非常好的媒介。孩子从“搬大石头”的曲折情节中,自然地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比任何个体的力量都强大”的道理。

故事围绕搬走大石头的问题,出现了很多有特殊本领的人。孩子在猜测推理、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不同职业的特别专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了解到即便拥有特殊的本领,如果只靠一个人的力量,仍然不能搬走大石头,从而凸显了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2、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对不同职业的专长感兴趣,体会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2)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胆地推理和想象。

3、活动准备

·《大石头》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汉字“大石头”

·装扮成大石头的饮水桶

4、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发悬念

①出示第2~3面:

一这是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忽然,有一块又大叉圆的东西轰隆隆地朝田鼠村庄滚了过来。哐当!这会是什么呢?

一原来是块大石头(出示汉字)。这块大石头的到来,让原本平静的田鼠村庄再也不能平静。

②出示第4~5面:

一第二天一大早,田鼠们都被吓了一跳,原来大石头躺进了准备造游泳池的大洞里。这可怎么办?

(2)情景体验:我来搬石头

一你觉得该请谁来搬这块石头?为什么?

一这就是那块大石头,怎么才能把它搬走?你们有好办法吗?请来试一试。

一出示装扮成大石头的饮水桶,幼儿个别或合作进行尝试。

小结:团结合作一起干,事情就能干得好。

(3)推理故事情节

①出示第6、8、1 o、1 2、1 4面:

一大力士、科学家、矿工、魔术师、发明家他们都很神气地来了,你认为谁最有可能搬走这块大石头?为什么?

一他们想了什么办法准备搬走大石头?他们做了什么动作?你来学一学。

一除了他们,田鼠村里还会有哪些有特殊本领的人?(交流分享各种职业(差异网☆www.chayi5.com)人的特点)

②出示第7、9、1 1、1 3、1 5面:

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结合故事情节逐一出示。(可以不按绘本图片顺序)

一他们是怎么搬大石头的?一起来帮忙,学学“嘿哟、嘿哟”喊号子。

一他们成功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讨论图片上田鼠们前后不同的表情)

③出示第1 6~1 7面:

一这么多有特殊本领的田鼠都没有获得成功,怎么办?你想到什么好办法没有?

看看田鼠村庄里究竟还有谁能想到好办法?

一田鼠宝宝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④出示第1 8~1 9面:

一田鼠宝宝想到了什么好办法?他对大家说了些什么呢?

一你认为这一回田鼠宝宝的办法会不会获得成功?为什么?

⑧出示第20~25面:

一大石头搬走了没有?田鼠们在干什么?

一当大家发现一起搬起来的不是大石头,而是大面包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原来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一个人做不了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这就需要大家合作,一起来完成。

《大石头》的故事讲完了,田鼠们一起搬走了“大石头”,享受着大面包的美味。

(4)活动延伸:

一生活中我们还会碰到哪些事情需要大家合作一起来完成呢?(可以指导幼儿做些记录)

(二)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

在理解了绘本内容之后,第二个活动将孩子的目光从绘本的'故事情节中拉回到现实生活,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孩子亲身经历的团结合作的画面集中呈现,让孩子们更

深切地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进而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让孩子们喜欢合作,乐于合作。

2、活动目标

(1)完整阅读图画书,感受田鼠们的动作特点,体验团结合作的重要。

(2)在为日常难题的解惑中,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喜欢合作。

3、活动准备

·图画书《大石头》,幼儿合作的视频及相关照片

·田鼠村庄照片

·汉字卡片:滚、挖、跑、抬、钻、捆、飞、搬、推、拉、玩、吃

4、活动过程

(1)回顾故事内容

①出示图书:

一你还记得故事的名字吗?

②翻阅图书,’·讲述故事。插问:

一大石头躺进了游泳池,谁尝试过搬走它?成功了没有?

一最后谁想出了什么办法搬走了大石头?他们是怎么做的?做了哪些动作?我

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的动作。(结合汉字卡片了解动作的意义,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一如果不是所有的田鼠都来帮忙,事情会变成什么样?为什么需要大家合作呢?

小结:团结合作力量大。

(2)观看视频。交流讨论

一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一个人做不了、需要大家一起来合作完成的?这些事情最后有没有成功?(可以出示孩子们的记录纸进行交流)

一(扩展到团结、合作、互助)你看到了哪些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了什么事情?

小结:生活中团结合作一起完成的事情还真多。

(3)探索合作的方法

一你们平时是怎么和别人合作的?

出示绘本第1 8~1 9面:

一田鼠们是怎么合作的?田鼠宝宝在干什么?地下是谁?他在干什么?热气球

上的发明家在干什么?他们这样合作好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分工是一种好方法,它会让合作更有效。

(4)体验任务,感受乐趣

①自由分组,搭建田鼠村庄。

②出示田鼠村庄照片,讨论搭建的方法和要求(有花,有房,有田鼠,有游泳池)。

一看看哪组先完成?每位组员都做了些什么?你们是怎样合作的?都做了哪些

动作?

(三)活动拓展

幼儿园分组魔方和故事中的内容与画面。

(四)阅读区的阅读活动

1、活动名称:小鬼当家

2、材料准备:任务卡若干,定时器,人物卡中涉及的材料,纸和笔。

3、游戏方法:幼儿园选择任务后卡都进行解毒,根据任务卡是那个的额规定调好定时器(如半分钟剥30个毛豆等),记录任务完成情况(记录共需几人合作才能完成)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一、引入故事,读封面同学们,缔造了票房奇迹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你们一定看过吧!他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威廉史塔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的绘本叫《驴小弟变石头》,这本绘本曾获美国绘本最高奖。作者说他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小时候最爱读的《木偶奇遇记》。

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看着封面,猜猜封面上的驴是驴小弟的什么人呢?

驴小弟跟爸妈住在燕麦谷的松果路。他有一个嗜好,就是收集形状和颜色都很特别的小石子。

在一个下雨的礼拜六,他找到一颗非常特别的小石子。这颗小石子红得像火,闪闪发亮,圆溜溜的像弹珠儿。也许是他太兴奋的缘故吧,他在端详这颗小石子时竟然全身颤抖了起来,而且落到背上的雨水也让他觉得凉飕飕的。“真希望雨不要下了。”他说。

结果雨真的停了,他大吃一惊。这雨不像平时那样是渐渐停下来的,而是突然就停了。雨点还没落到地上就不见了,乌云也不见了,每一样东西都是干的,连太阳都闪着耀眼的光芒,就好像根本没下过雨一样。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石头?

在驴小弟短短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愿望这么快就实现过。他突然觉得这一定是魔法,而且一定是这颗特别的红石子造成的(事实上也是这样)。于是为了看看他的想法对不对,他把小石子放在地上,说:“我希望再下雨。”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可是他用蹄子拿着小石子,说同样一句话时,天就变黑了,闪电和雷声来了,大雨也下起来了。

“今天的运气真不错”,驴小弟想,“从现在起,我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了。爸妈也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的亲戚、朋友,以及所有的人都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啦!”

猜一猜驴小弟会用这颗神奇的石子要什么?有了这颗魔法石,这么多愿望都可以实现,心情会怎样?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段话吧!

(开心的驴小弟拿着神奇的小石子又蹦又跳,还不住地许着各种各样的愿望)他希望太阳再从天空出现,希望左后方脚蹄上的一个疙瘩消失,结果都实现了。他开始走回家去,急着要用这颗神奇的小石子让爸妈惊喜一下。他巴不得马上看到他们的表情。也许,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哩!

就在他走过草莓山,心里想着有好多好多的愿望可以实现的时候,竟然碰见了一只狮子。那只狮子既狡诈、又饥饿,正在一堆高高的牧草后面瞪着他。他吓坏了;要是他没被吓坏的话,他就会想到要这头狮子消失,或者希望自己平安地跟爸妈在家里。

怎么办?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我可以希望狮子怎么样?也可以希望自己怎样?还可以希望。.。.。.

可是驴小弟吓坏了,要是他没被吓坏的话,他也跟你们想的一样,他可以希望狮子变成蝴蝶、小菊花、或者蚊子。他可以想到好多好多办法。可是他吓坏了,吓得没办法用心想。

“我希望变成石头。”他一说完,就变成一块岩石。

狮子跳过岩石,对着它闻了一百遍,绕着它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迷迷糊糊,带着一肚子的疑惑走开了。“我明明看见那只小驴子的,也许是我饿疯了。”他喃喃地说。

变成岩石的驴小弟,就这样待在草莓山上,那颗神奇的小石子还在他身边,但是他没办法去拿。“噢,我好希望再变成我自己。”他想,可是根本没有用。他必须碰到那颗小石子才能产生法力,但是他根本没有办法做到。

他开始拼命地想,心里既害怕、又着急。没有别人来帮他,他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明白了,他唯一的希望是有人发现这颗红石子,并且希望红石子旁边的这块岩石能变成一只驴子。当然啦,一定会有人找到这颗红石子,因为它是这么的闪亮耀眼;可是世界上有谁会希望一块岩石变成驴子呢?(在不知道这块石头就是驴小弟变成的情况下,你会吗?)这个机会顶多只有十亿分之一。(十亿是个很大很大的数字,全中国人口大约13亿,所以说驴小弟变回来的希望太渺小了,几乎不可能)最后,驴小弟睡着了。他不睡又能怎样呢?随着星星的出现,夜,来了。

这么晚了驴小弟还不回家,最着急、最担心的是谁?

这时候,驴爸爸和驴妈妈在家里走来走去,急得发疯,驴小弟从来没有过了吃晚饭的时间还不回家的。他到哪儿去了呢?他们整夜没睡,担心他出了什么事情,希望他能在早晨之前回来。可是,这个希望当然落空了。驴妈妈哭得很伤心,驴爸爸尽量安慰她。他们俩都希望他们的宝贝儿子跟他们一起。“往后,我再也不说他了,”驴妈妈说,“不管他做了什么事儿。”

天亮了,他们到处向邻居打听。

他们也问了所有的孩子,包括小狗、猫咪、小马和猪宝宝。但是这些孩子打前天起,就没见过驴小弟。

他们去找警察,警察也没办法找到他们的孩子。

燕麦谷的狗全都出来搜寻。他们闻过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树和每一片草叶的背面;搜过远近的每一个角落和溪谷,可是一点儿线索都找不到。他们也闻过了草莓山上的那块岩石,可是那气味跟一般的岩石一样,半点也不像驴小弟的气味。

同一个地方搜了一遍又一遍,同一只动物问了一次又一次,这样过了一个月,驴爸爸和驴妈妈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想了。他们认为一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们儿子身上,他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其实他一直在不到两公里远的地方)他们尽量想让自己快乐,尽量想要过得跟平时一样。但是平常的生活里总包括了驴小弟,所以他们老是想到他。他们很难过,觉得这样生活下去没什么意义。

平常的生活里总包括驴小弟,所以他们老是想到他:

你们觉得一般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想起了他?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又想起了他。

爸爸妈妈这么想念驴小弟,那驴小弟究竟在哪?他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观察图画,你读到什么?

(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草莓山)晚上过了,又是白天;白天过了,又是晚上。驴小弟在山上醒着的时候越来越少。他醒着的时候,只有不快乐和失望。

他觉得他会永远变成岩石。他想要习惯这件事,于是他不想醒了。天气渐渐变凉,秋天来了,树叶都变了颜色。接着,树叶掉了,牧草也弯到了地面。

随后冬天来了,风刮过来又刮过去。

接着下雪了。大多数的动物都躲在家里,靠着它们存储的食物过冬。有一天,一只狼坐在驴小弟变成的那块岩石上,饥饿得一遍又一遍地嗥叫着。

然后雪融化了。在春天的阳光下,大地又暖和了起来,树木花草也都发芽了。树又长出了叶子,花儿也露出它们年轻的脸庞。

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世界都醒过来了,你们想要驴小弟变回来嘛?(想一想:他会得到谁的帮助?在什么情况下变回来?变回来后会怎样?)(那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驴小弟变回来的故事)五月里,有一天,驴爸爸一定要驴妈妈跟他去野餐。“我们要打起精神来。”他说,“虽然我们的宝贝儿子不在了,我们还是要像从前一样好好地过下去。”于是他们就到草莓山上去。

驴妈妈就坐在那块岩石上,她温暖的体温弄醒了正在冬眠的驴小弟。他真想大叫:“妈妈!爸爸!是我,我是你们的小宝!我在这儿!”可是他不能说话,也发不出声音,就像石头一样说不出一句话。

驴爸爸没有目的地四处走动,驴妈妈把野餐摆在岩石上。他们的野餐有很多食物。突然间,驴爸爸看到了那颗红石子。“这一颗石子真好看!”他说,“小宝见了,一定会把它收藏起来。”他把这颗石子放到岩石上。

这时候,驴小弟虽然还是石头,却像驴子一样完全清醒了。驴妈妈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小宝的爸爸,你知道吗?我有个好奇怪的感觉,觉得我们儿子还活着,而且就在这附近。”

“我就是!我就是!”驴小弟想喊,可是喊不出来。要是他知道他背上的石头就是那颗神奇的小石子,那该多好!

“在这么可爱的五月天里,我好希望他能跟我们在一起。小宝的爸爸你是不是也这么想?”驴妈妈问。驴爸爸瞧了她一眼,好像是说:“这还要你问?”驴爸爸和驴妈妈伤心地互相瞧着。“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驴小弟想。

结果,一眨眼功夫,他就真变回来了!

是什么让驴小弟变回了自己?你觉得仅仅是石头的法力让驴小弟变回来了吗?(爸爸妈妈的爱,他们相互之间的思念,爱创造了奇迹)之后的情景你想也想得到——又是抱又是亲,问了又问,答了又答,还有怜爱的眼光和欢喜的感叹!

等大家的心情平静了一点后,回到家里,驴爸爸就把那颗神奇的小石子放进铁打的保险箱。也许有一天他们还会用到它,但是现在,说真的,他们还会希望什么呢?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了。

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了,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一家人在一起)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再一起来完整欣赏这本绘本(课件播放,整体回味绘本)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教学重点】

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二.背景介绍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的简单的比较和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

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四、文本品读

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冯骥才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明气息的石头——雕像、石碑、石柱等来歌颂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古希腊文明,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珍惜古希腊文明,保护并尊重文明遗产的做法,即不改变它的原貌、原状,让历史文明受到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5、整体感知,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2)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3)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4)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我们应如何看待?应从中学些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6)文中说,古老的石头“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你是怎样理解“历史的表情'的?

【课堂检测】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粗糙()庇护()泯灭()苍劲()

聆听()隧道()神谕()亢奋()篝火()坍塌()葱茏()呵护()磨砺()甬道()掰开()兀自()暧昧()战战兢兢()

炯炯有神()龟裂()扎针()挣扎()

包扎()剥落()

(2)解释下列词语

庇护:

暖昧:

朦胧:

葱茏:

神驰:

炯炯有神:

坚不可摧:

活灵活现:

气宇轩昂:

喜新厌旧:

小心翼翼:

战战兢兢:

悠远:

幽远:

补充资料:

沉淀人生

(冯骥才)

所有土地都可以为了一棵树的生长,就看你的根扎得有多深多长。

生命就像蜡烛那样,在光芒和泪珠中慢慢耗掉。

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

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

如果你不会嫉妨,你就占有了人的一半以上的美德。

我们的半径相等,才能画出一个共同而又完美的圆。

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的对手给的。对手多强,你就有多强。

历史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没有灭绝,全靠人生的存在。

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

老人在一个夕阳抒他的银发照成金发的黄昏里,忽然悟到:全部人生,不过为了创造几件刻骨铭心的往事而已。

风儿可以吹飞一张大纸,却无法吹跑一只弱小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是不顺从。

金钱的骄傲,是它自以为可以买到一切;金钱的苦恼,是它无法买到一切。

人类的悲剧是:一半得不到自由,一半得到了却不知做什么。

书里夹着许多有生命的人,只要你打开书,他们全都能站起来。

留住时间的方式,惟有把它变为珍贵的事物。

痛苦是心灵一块无法化开的结石。

人最深的叹息,是他无法挽回已然流逝的时光。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八

活动过程:

一、“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出主题。

1、老师用石头赢了小朋友,我厉害吧?今天,老师来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也让你们得到一块神气的石头好吗?

2、 请幼儿闭上眼睛,在“变变变”之后睁开眼睛,看看桌子上放的是什么呀?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鹅卵石的特征。

1、我们自己看看,摸摸,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和一般的石头有什么不同?

2、鹅卵石真神气,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玩鹅卵石,然后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好吗?

三、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了解它的保健作用。

1、你在那里还见到过鹅卵石?有什么用呢?

2、请幼儿说一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四、教师表演“乌鸦喝水”,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解决。

五、幼儿操作。

1.老师说了它很神气的,你看我把鹅卵石变成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变成这些可爱的娃娃好么?

2、幼儿操作在鹅卵石上作画,教师指导。

3、作品赏析。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的特征,丰富词语:光滑。

2、主动,大胆,合作探索,了解鹅卵石的功能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提高知识学习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会大胆想象创作绘画。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鹅卵石,水瓶一只装三分之二的水,乌鸦头饰一个,每组颜料,棉签。

2、事先组织幼儿去走走鹅卵石铺的路。

3、在鹅卵石上画的笑脸等表情的范作。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作用,萌发探究意识。

2、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石头的特性,了解石头的作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石头的作用

2、每位幼儿准备两块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我的小石头

让幼儿利用手中的石头,告诉小伙伴:

我的石头像什么?

怎么得来的小石头?

(引导幼儿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认识石头的特征

1、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

小朋友互相看一看,你们手中的小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

(幼儿观察,发言)

小结:这些石头有青色、红色、黄色。有的石头四四方方,有的像鸡蛋型,还有的奇形怪状。

2、倾听敲石头的声音

(1)轻轻敲敲你手中的石头,听听能发出声音吗?

(2)敲击出来的声音好听吗?,互相听听敲击出的声音一样吗?

(鼓励幼儿用语言清楚的表达操作结果)

(3)捏一捏石头有什么感觉?

(石头很硬)

三、课件演示:石头的作用

1、你知道石头能用来干什么?

(铺路,盖房)

2、各种各样的石头

各种各样的石头,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

大青石可以盖房子

小石子可以铺路

鹅卵石可以装饰建筑物

美丽的玉石可以做成艺术品

四、好玩的石头

引导幼儿用手中的小石头,创意的玩各种小游戏。

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 篇十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及探究兴趣。

2、通过各种手段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3、培养儿童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孩子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

2、颜料、小桶、抹布小毛笔各若干。

3、环境布置,布置石头展览会。

4、知识准备:儿童观看录象,石头的形成与用途

活动过程:

一、以带领儿童到小区公园观看石头引入

要求:

1、仔细的、轻轻的看看、摸摸每一种石头。

2、轻声的交谈自己发现了什么。

二、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观察各种石头,了解它们的不同特点

1、引导儿童通过看、摸、敲、听、拿等不同方法感知对比石头在颜色、形状、光滑与粗糙、透明程度,坚硬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提问:

1、你看到的石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花纹?

2、除了颜色、形状以外,这些石头还有什么不同?

3、石头互相碰撞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2、结合游戏“看看石头后面的小手”,帮助儿童理解掌握词语“透明”。

3、说说哪些石头有什么不同,使用石头时应注意什么?提醒儿童要注意安全,不扔石头玩。

:引导儿童围绕石头的各种特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察体验。

三、分组操作,巩固对石头不同特点的认识

要求:1、先互相协商几种方法,再进行操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不推不挤。

3、提儿童作画时要注意卫生,线条要清楚。

一组在鹅卵石上添画,二组按石头的颜色、形状、光滑程度等进行分类,三组根据音乐性质用石头敲击节奏,四组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组合成另一个物体。

四、活动自由结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幼儿园科学有用的石头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