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万)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

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月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小时, 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_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生动地描 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 战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学生了解阅读中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了解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预习;

2、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难点:学会预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四、教具:

教科书、预习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

五、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懂得预习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习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WWW.CHAYI5.COM〉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识:(结合“写作”第四单元进行教学)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3、语言简明扼要

(3)消息的写法:

“倒金字塔”式:结果—过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结构:

电头:可有可无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5)消息的表达方式:多用记叙手法,因此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结构部分具体内容及特点:见书P165—167页

关于评论:

1、概念

2、阅读评论注意三点:

(1)弄清它是针对什么事件或问题而发的;

(2)要看评论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3)注意评论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评论是新闻文体,但它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四

教案示例 2教学设计: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宁鸿彬设计,余映潮评析)   教案点评:   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即: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

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篇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

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背景指的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你能找出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吗?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部分,该如何分?思考后回答。导语和主体之间是怎么样的关

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

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 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

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 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