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案例分析【优秀3篇】

发布时间: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崇文区一师附小 单秀梅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课前,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学生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

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师:右面是——

生:盾!

师:(对着画“矛”和“盾”的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

生:别吹破了吧。你看,我的“盾”你就不怕你。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

生:我的可厉害了,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你们这些原始性的兵器“矛”了!

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的“盾”更坚固!哪一位要是请了我的“盾”做保镖,哈哈,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们说是不是?

师:同学们,他们“夸”得怎样?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高声喝彩)

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是用来——

生:(齐)进攻的!

师:“盾”呢?

生:(齐)防守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故事的题目就是——

生:(齐)自相矛盾!

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

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是投入。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互相纠错。如果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展示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情况,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

师:这个楚国人是怎样来卖自己的“矛”和“盾”的呢?

生: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夸口的语气读。我来试一试。

师:读得怎样?

生:不错!他重读了“坚固得很”“锐利得很”。

生:重读“坚固得很”,突出了“盾”的坚固;重读“锐利得很”,显示了“矛”的锐利。这样读,还显示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忘形。

生:我觉得也可以重读“我的盾”“我的矛”,因为突出“我的”,充分地表现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洋洋、狂妄自大!我来示范一下。

生:我觉得,还可以重读“随你用什么矛”和“随你什么盾”,说明他的“矛”和 “盾”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他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自己还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两句话读一读,好好地体会一下这个楚国人的心理状态。

生:(自由朗读体会;齐读)

师:他这样“夸口”说能卖得出去吗?为什么呢?

生:(大家异口同声)“卖不出去”!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戳不进去或穿不透,这只能说明他的“盾”还说得过去,但“矛”就谈不上锐利了。

生:如果用他的“盾”来挡他的“矛”,“盾”被矛戳穿,就说明他的“盾”并不坚固。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矛”断了,“盾”也被戳穿了,只能说明他的“矛”和“盾”,没有一样是好兵器。

生:他在叫卖时,说的话前后不一致,这就叫“自相矛盾”,当然没有人会相信他,更加不会上他的当!

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自相矛盾,还在自吹自擂,实在是太可笑了!

师:所以,当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话时,他的反应是——

生:(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抓住“夸口”,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自由朗读体会→小组朗读交流→全班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

三、表演展示,评议深化

师:现在我们来演一演,有兴趣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先请组长分配好角色,在组内练习。(小组内根据角色要求进行练习)

师:我们请第二小组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生:(表演者兴致勃勃,高度投入;观众们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师:(当学生演到其他围观的人质问楚国人时)这位将军经常带兵打仗,听楚国人这样夸口说“矛”又说“盾”,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这位生意人,你竟然夸下如此海口。我纵横沙场多年,可谓见多识广,但从来没见你所说的的矛和盾啊!你能告诉我,它们交锋后,会出怎样的情况吗?

生:(表演楚国人的学生,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抓耳挠腮,急得浑身直抖)

师:看他那哑口无言的样子,真可怜!(对着一位“围观的人”)这位老爷爷,你来提醒提醒他。

生:(捊了捊“胡子”)年轻人,以后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做生意嘛,讲究的可是诚信啊!

师:你们也是做生意的,快来帮帮同行吧!

生:像你这样说话前后不一致,谁还敢来买你的东西呢?你这不是不打自招吗?以后还是实在点儿好啊!

生:以后说话做事可要动脑想想,千万不可以不切实际地说大话。知道了吗?

师:“楚国人”,你别再哑口无言,急得脑门儿上直冒汗了。也来说跟大家说两句吧。

生:(演楚国人的那位学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大家教训的是,以后我说话、做事,一定会实事求是、注意前后一致的!请大家看我的行动吧!

四、适度拓展,以写促读

师: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愿意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吗?

生:愿意!

师:(挂出小黑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生:(借助拼音读通原文→小组里交流读正确情况;老师指两名学生朗读,并纠正读音)

师:能够读懂原文的意思吗?

生:(边读边想,不是与课文对照;小组里交流)

师:古文讲了一个楚人在干什么?

生:卖矛又卖盾。

师:他先吹什么?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又吹什么?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有人问他什么?

生:以子这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段本来比较深奥的文言文,一会儿就读懂了。真的懂了吗?

生:(非常肯定地一齐高喊)懂了!

师:老师来考大家几个字,就可以知道有没有真正读懂。“鬻”字什么意思?

生:卖!

师:“誉之曰”中的“誉”呢?

生:夸口!

师:“陷”呢?

生:戳穿!

师:“其人弗能应也”,“弗”什么意思?

生:不!

师:同学们真是好样儿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故事,又懂得了一个道理。我相信那个楚国人也一定受益匪浅。如果他再次来到集市上卖矛和盾,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题目自定。

(学生练写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

《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有感

沈晓英 发表

1、演一演,体会夸口之意。

文中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比黄婆买瓜还厉害,要体会这一点,必须读出夸口的语气,然后让学生拿饰物表演,再现情景,体验表达夸口之意。

2、点一点,体会矛盾之处。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文中结果没有写出来,教学时,可以点拨一下,“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样?”结果无非三种,一是矛断了,盾没破;二是矛没断,盾破了;三是矛断了,盾破了。三种情况与楚国人说的话相抵触,不一致了。进而体会“矛”、“盾”延伸来的“矛盾”之意。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自相矛盾》案例分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