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有可能可将全套教材通读以启蒙。在通读教材时,要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如这本教材有多少单元、每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本册教材的主要功能意念,话题有哪些,不同模块之间前后有些什么联系,重点难点的分布等等。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单元教材分析 篇一

此单元为集中识字共4课,都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介绍了三种识字方法: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

《识字1》围绕春天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词语。每组词表示同类名物,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课文配有的图画,形象地再现了词串所表现的事物,使识字、认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识字2》围绕体育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成四行,隔行押韵。课文配有介绍各项体育活动的12幅插图和一幅运动员获奖后手举鲜花向人们致意大家图画。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词语,了解一些体育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为国争光的感情。

《识字3》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舟”等六个现代字的“演变表”和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演变表”有助于学生识字和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二是一首儿歌,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提供了语言环境。此外,还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山水画,一幅是儿童做画图。这两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将词语和儿歌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识字4》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转盘图和生字词,转盘图显示了基本字“也”和不同的偏旁组成的字“驰、地、他、池”,转盘下面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字谜歌和四幅插图。字迷歌就是一首诗,每一句不仅都扣住了谜底“也”,又分别引出了新字。四幅插图直观地再现了字谜的各句意思,图文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字谜,还帮助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的词语。转盘图、字谜歌、插图互相联系,紧密结合,使识字变得趣味无穷。

教学建议:

《识字1》教师要启发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由词语想到具体的事物,由每行词语想到特写的画面,由整篇课文想到春天特有的场景,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最后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识字2》教师分析字形要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学生可以用部件分析法记住字形,也可以用字谜法记住生字。

《识字3》朗读时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领悟为什么选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去画不同的事物,帮助学生在头脑里构建起不同事物的具体形象。

《识字4》词语的意思不必花大力气去深究细研,因为大多词语学生自己都能理解。可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形旁的意义:“驰、地、他、池”分别与“马、土、人、水”有关。“奔驰”一词可结合学习字谜歌来理解。

单元教材分析 篇二

一、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本单元还编写了三道思考题,属于"弹性"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用。思考题能帮助学生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学习难点。教材通过在平均分实物的操作和除法竖式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要求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两名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的操作过程,理清操作思路是先40-2=20,再6-2=3,然后20与3合成23。再教学除法竖式,并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竖式上商的数位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各次商应在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这个直接经验是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1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的基础。

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例题的素材仍然能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的积极性,通过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的道理。教材在学生首次进行有关的竖式计算时都适当地扶一把。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8页第1题、第9页第1题都先在方框里填数,扶着学生在竖式上计算,避免不必要的曲折与错误。

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教学除法验算,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并充分发挥验算的作用。

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第3页例题在算出可以买12块巧克力后,问学生"算得对吗",学生马上会想到:每块巧克力3元,买12块要3×l2=36(元)。由此看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筑在学生己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例题接着以65元钱可以买21块巧克力还剩2元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引导他们把买21块要63元,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这种具体的思考抽象成数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安排三组对比题。其中第一组下面一道式子是上面一道式子的商乘除数,可以验算上面一道除法题计算时是不是算对了。另两组的下面式子都是上面式子里的商乘除数再加余数,也能验算上面一道除法计算。教材没有概括出"商×除数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但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关系式的存在。

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验算只对己经学过的计算进行检验,新课程还利用验算改变新知识的学习方式。第7页例题让学生对自己首次进行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计算进行检验,第9页例题让学生对自己首次进行的商末尾是0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检验,这两道例题都体现了"猜想(假设)验证调整猜想再验证……直至正确"这种学习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态度。

3.科学地处理口算、笔算与估算三者间的联系,加强估算。

教材在安排口算教学时,细致考虑了计算知识的发展线索,同时充分注意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线索。全单元的口算教学分三步安排。

首先,第1页例题中安排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40÷2,这是笔算的基础,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第一步。教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从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

然后,第4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带出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由于学生己经初步掌握了除法笔算,所以带出新口算不会有困难,通过口算还能促进对笔算的掌握。另外,在这道题里还组织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整合,既让学生体会乘、除法口算在思路上有相似的地方,又再次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

最后,在第12页单元复习第1题,以口算除法为主,结合进了乘法、加法、减法口算,是百以内认数阶段口算综合练习。教材加强估算教学,第8页第6题和第ii页第2题都要求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教材把估算安排在口算与笔算之后,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自己的估算方法,并且通过学习估算进一步熟练除法试商、巩固除法计算、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发展数学思考。

结合除法教学,教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题材广阔,贴近生活,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如第11页第3题,学生从题中能发现求买笔记本本数的方法是"总价÷单价"。还能发现在总价相同的前提下,买单价便宜的笔记本,数量比较多。第12页第4题在分别求各种书的单价时,学生能总结出总价÷数量=单价"。这些数量关系不是教师传授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习得的,是对数学活动的体验积淀。教材还注意联系现实情境灵活地回答实际问题;第4页第4题45÷4=11……1,每辆车用4个轮子,45个轮子最多可以装11辆车。第10页第6题65÷6=10……5,3位老师领62名学生郊游,每顶帐篷只能住6人,至少要搭11顶。

二是解决把总数或剩下的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安排在练习一第5-8题。第5题是图、表结合呈现的连续两问,便学生明白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先算老师和学生一共多少人。第6、7、8题以图画、对话形式呈现,让学生借助图画直观和生活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述。教学这些题,要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发展数学思考落到实处。

5.教材编写体现弹性,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

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更大的空间,发展个性。如第2页第5题,在回答哪种树苗每棵价钱贵些这个问题时的思路方法是开放的。可以分别求出每棵杨树苗和每棵松树苗的价钱后比较哪种贵些;也可以把两种树苗的总价和数量作比较,根据每捆松树苗的总价高、棵数少,判断每棵松树的价钱贵。又如第10页第5题,女孩准备6天看完64页书,每天看多少页?是答案开放的题,可以从平均分的角度设计每天看的页数,也可以不考虑平均分、不利用除法去设计。通过多种安排方案的交流、比较,学生能感到用除法帮助安排可以合理一些。教材设计这些开放性问题,希望能给每名学生都留有得出自己想法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少量安排渗透运算性质的内容。第12页第6题中有三组计算,每组两道。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相同,上面一道是连除式题,下面一道是一步除法式题,连除式子中两个除数的积正好等于下面一道算式的除数。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同组两道的得数相同,然后比一比、想一想为什么。教材不要求教学除法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感受这方面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编写少量思考题,本单元有三道。这些题在内容上源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思考上略高于基本要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要急于教会学生解答这些题,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这些问题,从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励创新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单元教材分析 篇三

unit 1 a new student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句型who's that…? he's/ she's … are you a …? yes, i am.

no, i'm not进行对话,学会性别类和职业类的单词。

教学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的交际用语。

日常交际用语:welcome to our school. who's the boy in the tree? come down.

all right. don't climb trees again. yes, sir. i'm new here.

知识点整理

四会单词(9个)

1、new 新的  2、student 学生  3、teacher教师  4、boy 男孩

5、girl 女孩 6、 doctor 医生  7、nurse 护士

8、woman 妇女;女人           9、man 男人

三会单词

1、our 我们的 2、who  谁 3、tree  树 4、climb 攀登;攀爬

5、sir  先生  6、right 对的,正确的

词  组

1、our school  我们的学校     2、that woman  那个妇女

3、in the tree 在树上         4、a new student一位新学生

5、climb trees  爬树          6、come down   下来

7、who is =who’s             8、you are =you’re

9、woman (复数)women       10、man(复数) men

四会句子:

1.who’s that …?

he’s/she’s …   he’s/she’s a …

理解点睛: 当你见到远处的某人,想向别人询问他(她)是谁时,

可以使用who’s that…?这一句型。这一问句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

boy,girl,woman,man等,这时,我们可以用he’s/she’s…这一句型来回答。

例子:(1)who’s that boy?    he’s mike. he’s a student.

那个男孩是谁?        他是迈克。他是一个学生。

(2)who’s that woman ?  she’s miss li. she’s a teacher.

那个女的是谁?        她是李小姐。她是一个老师。

2.are you … ?

yes,i am./ no,i’m not. i’m a …

理解点睛:are you … ?这一问句是向对方询问:“你是否从事某样职业的人?”。它的应答有两它的应答有两种:一种是肯定回答:句末的省略yes,i am.;另一种是否定回答,同时说明自己是从事……的:no,i’m not.

i’m a …

例子:(1)excuse me,are you a doctor ?  yes,i am.

对不起,你是医生吗?          是的,我是。

(2)excuse me,are you a teacher?  no,i’m not.i’m a nurse.

对不起,你是老师吗?      不,我不是的。我是一个护士。

三会句子

who’s the boy in the tree.         树上的那个男孩是谁?

don’t climb trees again.           不要再爬树了。

yes,sir.                            是的,先生。

课文译文:

1.hello.i’m ben.                 你好。我是本。

i’m new here.                    我是新来的。

hello.i’m gao shan.welcome to our school.

你好。我是高山。欢迎来我们学校。

thank you.                         谢谢。

2.who’s that boy?                 那个男孩是谁?

he’s mike.he’s a student.        他是迈克。他是一个学生。

3.who’s that woman?               那个妇女是谁?

she’s miss li.she’s a teacher.   她是李小姐。她是一位老师。

4.excuse me,are you a teacher?     请问,你是一位老师吗?

no,i’m not.i’m a nurse.          不,不是的。我是一位护士。

语音:

/  w  /  walkman  woman  window  welcome watermelon

/  z  /   zebra    zoo    puzzle

the woman listens to a walkman and looks at the zebra in the zoo.

你还知道这些职业吗?

driver        waiter           waitress

cook         worker          farmer

policeman          policewoman

活动设计

1、在日常会话过程中,学会向新同学介绍同学和老师。

2、通过听说演的训练,学会用英语询问和介绍老师和同学。

3、学会唱歌曲who's that girl?

单元教材分析 篇四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和46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建议: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导语”用来点明本组的专题,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要点。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似一位长者引领孩子们步入美丽的知识殿堂。因此,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我们的生活象七彩的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读到这里,急着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孩子们浏览整组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槐乡的孩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本单元教学检测命题注重字词的训练,可通过以下类型检测:

1、选音节:“朝露”、“使劲”、“假的”、“仰望”等。

2、看拼音写词语:重点词“穿戴”、“玩耍”、“居然”、“蝴蝶”、“孔雀”、“顶峰”、“钓鱼”等。

3、辨字组词:同(     )   要(     )   瓣(     )   峰(     )

铜(     )   耍(     )   辫(     ) ] 锋(     )

龙(     )   查(     )

拢(     )   察(     )

4、多音字:

jiǎ(    )               huǎng(    )              hǎo(    )

假                     晃                       好

jià(    )               huang(    )              hào(    )

5、选字填空。

(1)  戴       带       代

a、今天下午,老师(  )我们去参观文庙。

b、老师要求我们,穿(  )要整洁。

c、李小颖(  )表我们参加了美术小组。

(2 ) 查       察

a、要善于观(  )才能写好作文。

b、老师每天都检(  )我们的作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课文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板块,以“名人故事”这一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 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 中“口语交际” 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

1、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3、了解名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不平凡。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2、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3、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热爱求索的品质。

4、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尤其是第一、二组课文更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两组乃至后面一两组课文的教学,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识字写字、词句训练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在不同年段要求应有所提升。

1、继续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学习中;其次应突出难点,注意简洁;(如:第1、2、3、6、7课生字表)第三,到中年级不仅写字还要写词;(例:出示词语表)第四,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字词的巩固成为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如:《小摄影师》)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在理解词句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更要重视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1)抓内容精彩之处,例: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在精彩之处边读边想,帮助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2)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例:

《奇怪的大石头》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哪一个字?然后抓住“孤零零”和“严严实实”等关键词语进行品读,理解石头之“奇”、石头之“巨”。

(3)抓课文留白之处,富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转换角色,在此基础上朗读,会越读越美妙。

3、与“学习伙伴”交朋友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出现的“学习伙伴”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 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和“学习伙伴”交朋友,逐步学会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果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从小就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勾画旁批等读书习惯,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伙伴” 除了利于学生学习外,还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备课上课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

本单元教学检测命题在注重字词掌握应用的同时注重句子的理解应用,重点是字词的理解应用,句子的积累。可通过以下类型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散步”、“胸脯”、“准备”、“著名”、“考试”、“旅游”等。

2、辨字组词:

郊(      )    诚(     )     底(      )     侧(      )

胶(      )    城(     )     低(      )     测(      )    悄(      )    坑(     )     推(      )

梢(      )    抗(     )     准(      )

3、多音字。

lèi(     )          juàn(      )          cáng(       )

累                  卷                    藏

lěi(     )          juǎn(      )          zàng(       )

4、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     )——————欢快————  (     )

(     )——————仔细————  (     )

5、我会补充。

聪明在于             ,            在于           。 (列宁)

世上无难事,                          。            (毛泽东)

书籍是                         。             (高尔基)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

(2)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            。”

(3) “                  ”男孩肯定的说。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导语中就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的要求,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3、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学词、理解句子。

2、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建议:

本组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教学中,可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           ”“秋天的雨把      给了       ,              ”“听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在             ”等等;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10课《风筝》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像10课的选做题、11课“学习伙伴”的提示语,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比如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可以引导积累表示颜色的词等等。

最后要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本单元教学检测趋势:注重字词的训练,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检测类型为:

1、看拼音写词语。

“佳节”  “异乡”  “遍地”  “希望”  “拼命”  “磨坊”  “菠萝”

2、组词。

忆(    )      遍(    )      遥(    )      扬(    )

亿(    )      篇(    )      摇(    )      杨(    )

油(    )      斗(    )      良(    )

邮(    )      抖(    )      粮(    )

3、填恰当的词。

(    )的田野   (    )的秋风   (    )的菊花    (    )的柿子

甜甜地(    )   匆匆地(    )   认真地(    )   好奇地(    )

4、本单元学了两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默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                                                                                          。

5、我的丰富词语库。

(红)  火红、      、      、      。

(蓝)  宝蓝、      、      、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秋天的雨,是         ;秋天的雨,有        ;秋天的雨,藏着         。

(2)秋天的声音,在        ,在        ,在        ,在        。

单元教材分析 篇五

《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研读学生,重视数学思考的过程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 刘重庆

亲爱的老师朋友们:

你们好!

在这里,我不是专家学者,我们是同行是朋友,我刚带完六年级,送14个学生到外校去了,用的也是新教材,在这里我定的基调是: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会;朴实的建议,希望和大家共享。

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研读学生,重视数学思考的过程性》。想法是:教材是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实施教学的一个载体,需要研读;学生是从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去活化教材,赢得自主发展,这是目的,需要研读。

在去年的这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对六年级的教材编写非常关注,它和我们以前的老教材相比有什么变动呢?有什么不同的教学要求呢?怎样把关新课标教材下的第一批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是很有压力的。

六上主要内容:

这册教材一共有8个单元: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其中

数与计算有四个单元,它们是: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五单元 百分数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空间与图形有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位置

第四单元 圆

统计与概率有一个单元:第六单元 统计

综合运用有两个内容:确定起跑线 合理存款

另外,还安排了 第八单元 总复习

下面我先和大家一起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的教材作简要说明。

第一单元 位置

教学内容: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学生已有基础(本单元教材的地位):

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我个人学习的体会是:

《位置》这个单元的编排是在一年级下册用行列来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和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元素来确定位置的这两个知识基础上的来进行教学,本册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实际是一个深化和提高。

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

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题解读及教学建议:

解读:每个问题的目的指向哪里? 教学的 落脚点在哪里?

思考:我的学生现有的起点在哪里? 他们比较喜欢哪种方式?

关于例题1: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2)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看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每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

问题一: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探究的过程,在学生多种方法描述张亮同学位置的过程中,体会多样性基础上的优化。

问题二: “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实际是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讲授法,接着通过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表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学生位置的方法,通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思考,不难发现王艳(3,4)和赵强(4,3),两个数相同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两个数是有顺序的,是不可颠倒的。不那看出目的有:(1)确定行列的一般方法。(2)进一步确定,数对中间的数是不能交换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精灵的话: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引导学生自我回顾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例题1教学落脚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学起于思”,对于例题1的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都会考虑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法,我也听过很多节优质课,而我本人比较赞同的是:

尽量利用平常的教学情境,按照常规课的要求,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材的情境非常好,但用书上的图画指导学生来学习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目光在书上,和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在书、回答的同学、老师三者之间切换有点频繁,容易让学生注意力游离,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加有效,我个人建议也是这样做的,感觉效果还不错。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座位情境图直接变为我们的学生座位,来研究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案例附后)

关于例题2

教材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两个问题:(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星星馆(0,3)狮虎山(4,3)

对比例题2和例题1:例题2相对来说抽象一些,把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也就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是列和行,它的起始位置和例题1都是一样的,这需要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我们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这一点,学生并不难,这点抽象能力还是有的。正因为如此我建议:

教学建议:

1、例题2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两个问题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给出位置用数对表示,二是给出数对找到位置,有了例题1的基础,学生独立完成并不难。

2、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适当引导学生做些拓展和探讨: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让学生发现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教学感受:

1、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重在能力培养。

本单元的知识并不难,我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过实验,他们只要明确相应的规则后也会用数对来表示某个物体的位置达到本例题甚至例题2的教学要求都不难,但我感觉到对于知识点不难的课,我们教师的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关键性的问题和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去探究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多样化表示的基础上去优化,体会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明、方便的优点,这个过程应该有,而不是一开始就用讲授法的,这是其一。

2、学生易错的不一定是重点,但要心中有数。

其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两个地方学生会出现问题,(1)第一个问题使学生可能习惯用排和行等来表示位置,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一般是先列后行,这和中学的直角坐标系是一致的。(2)是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括号把行列括起来,也就是书写的时候,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心中始终要把握的是:

1、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一般方法,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对中的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题。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涂出来是一个小丑,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留足时间,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舍得给时间,体现“玩中学”的思想。

2、第2题和第3题。

第2题和第3题,都是选择生活实际中的素材,使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现实生活的应用。第2题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与例题不同的是列用的是字母而不是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多样化。第3题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册中“重要地名索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位置的方法,指出或表示出某地点所在的区域。让学生了解地图册中常用的方法

3、第4题。

需要说明是第2小题,学生在描出下列各点后,容易在“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的时候,有的按照abcde的顺序连成的是五角星,有的是按照六个字母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连接后形成的图形是正五边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4、第6题、第7题。

第6题和第7题,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属于综合应用题目,第6题学生容易出错。错的地方是一类是平移5个单位出错,第二类是审题不仔细,不能完整解答。题目要求“(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在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和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2)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有好几个要求,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整解答,有的是只画了一个平移后的图形,有的是画好图形后不标出图形顶点的位置等等。而对于向上向右平移,数对中行列的变化,感受变与不变的道理,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反而比较活跃。

为什么会出现情况呢?给我们教师的感受是: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了,而细致解题的品质弱化了。

本单元教学建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1、重视对相关知识回顾,让知识系统化。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2、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如练习一的第6题和第7题,就综合了以前学过的平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注意学段衔接,但不要拔高要求。准确把握好教学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不要介绍直角坐标系,那是中学的内容。

研读教材 研读学生的体会:

有研究指出:生成的精彩15﹪来自概括性问题,40﹪来自课堂学生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式评价,45﹪来自预设。我们研究预设主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备学生和备教材及备大纲”。

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的我经常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自我浏览教材,做自我理解。拿到书我一般是把整册整体浏览一遍,包括哪些章节的内容。具体到一个章节,我先重点看例题,每个例题就自己的意思理解,旁批。课后习题加以完整。

第二步,找教学的起点,把学生活现在眼前。具体到例题,要思考我的学生已经会什么,哪些对于我的学生是陌生的,对这个知识点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形成初步的教学思路。

第三步,研读教参,对比教参的讲解,找到自己的理解偏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步,调整思路,形成相对成熟的思路,旁批在例题和习题旁。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向自己提问:要教给学生什么?通过什么载体去教?侧重点在哪?学生已经有了哪些基础等等。

而这些在写预案和教学前,有个环节非常重要,“课前到学生那里去备课”是我们把研读教材和研读学生结合起来的好方法。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把握好编写的意图,例题的落脚点,重难点,知识的起点和延伸点,把握好知识的地位,这样会有一种站得高的感觉,那么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都相应地会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应然产生,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多样的回答才会沉着,才会如鱼得水,因为你知道“路”何去何从。

我想无论是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研读大纲、都要追求一个“透”字。 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研读“自我”,也就是教师的本身。让我们一起携手,相信我们的努力能迎来“百花齐放”。

附录:

案例:

有位老师课前把学生不分组按照秧田式整齐地排成象课本中在多媒体教室摆放的那样。

师:同学们,在我们班的小伙伴中,有你最要好的朋友吗?

生:有

师:请你悄悄地看一看,他的座位在哪儿?

生悄悄地看并纷纷举手。

师:谁来说一说。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这时候,学生纷纷说我的朋友在第几排第几个或者是第几横行第几竖行或者第几列第几行,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就把平时大家的方法约定俗成为: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

都用第几列第几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师:书上也是这样的,讲授法介绍用数对表示的方法:

你能表示这两位同学的位置吗?用两个数,用这样的一对数来表示位置,我们把他叫做数对,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座位吗?

师:(2,3)(3,2)这两个数对来表示同学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师:你说一个数对,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让猜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位同学的。

要准确地找到哪个同学的位置,就可以用数对的第几列第几行了,找新的座位,有一个同学的位置是(1,x),她没有找到,为什么?如果告诉x是1,能找到了吗?

单元教材分析 篇六

课标总体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

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负数、0和正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具体编排

例1  引出负数

例2  负数的读、写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3  认识数轴

例 4  比较负数的大小

例1   引出负数

(1)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负数。

(2) 认识负数存在的必要性。

(3) 体会16℃和-16℃是以0℃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建议:

如果没有观测的条件,也可以制作温度计教具,根据例1的情境在温度计教具上拨出相应的温度。提问:“零下16℃用16℃表示,那么零下16℃可以怎样表示呢?”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6℃的写法和读法,体会生活中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思考‘ 16℃’和‘-16℃’的意义是否相同,体会16℃和-16℃是以0℃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例2   负数的读、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 进一步认识负数的应用和存在的必要性。

(2) 体会500和-500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3) 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和读写法。

(4) 正数的描述性定义和读写法。

(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让学生说负数的应用。

建议: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存折上的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让学生结合具体数据说它们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接下来结合前两个例题进行小结,给出正负数的名称。说明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新出现的前面都有一个“-”号的数是负数,而相应的以前所学的是正数,其中正数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号(一般可以省去“+”号),让学生初步建立正负数的概念。

○最后通过小精灵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体会。

注意:

(1)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在实际中表示相反的含义。

(2)强调正数前面可以加上“+”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负数前面的“-”号则必须写。

(3)不要给正负数下定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即可。

(4)让学生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让学生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时,教师应把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对应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体会。

例3    认识数轴

(1) 进一步 体会向东4m和向西4m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直线上表示这两种量。

(3) 数轴的描述性定义和特征。

(4) 初步体会数轴的三要素。

(5)初步渗透数形(数点对应)结合的思想,借助数轴的直观图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正负数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数轴的直观图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正负数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教材通过描述位置的问题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由小精灵说明“上面这样的直线叫数轴”,让学生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最后通过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1.5的位置,让学生思考在数轴上如何表示负小数或负分数,这样对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接下来思考如果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思考-1.5中的“-”号与“1.5 ”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再次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

建议:

(1)先回忆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这里不仅有整数,还应包括分数和小数)。

(2)提问:怎样用数来简明的表示孩子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结合前面学习的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3)总结: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4)可继续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

例4    比较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上数的排列规律比较数的大小。

(2) 引导学生结合数轴讨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 给出规定: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就是从小到大。

2、 总结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负数比0小,0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

3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结合数轴比较, 初步体会负号后边的数越来越大,这个负数反而越来越小。

建议:

这里数的大小比较包括两类情况:一类是正数和正数、正数和0。另一类是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第一类情况的比较学生比较熟悉,第二类情况的比较学生容易借助温度的高低来对照比较。事实上如果由低到高的排列这些温度,对应数轴上的各点正好是从左到右的顺序。因此在学生交流比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样就把数的大小比较和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材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并且还通过另一位学生的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这里还没有出现绝对值的概念,只是让学生借助和负数相对应的正数初步体会)。

(1)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任意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2)主要从正数和0、负数和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以及两个负数的大小关系与对应的正数的大小关系来观察。

(3)得出结论: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四、教学建议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对负数的教学是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所以,(1)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2)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3)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求学生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单元教材分析 篇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本单元训练目的

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南沙群岛以及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独特的美,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让学生懂得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一切,乃至微笑承受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是痛苦,为第二单元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课前研究报告

在一、二单元时,要有检查预习的环节,尤其是对朗读提出明确要求:

⑴用普通话朗读,读准确、清楚,字字响亮,字字落实

⑵做到“五不”:不误字、不少字、不多字、不别字、不重复。

⑶句段分明,停顿恰当,不唱读。

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特别适合朗读感悟训练与积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想像画面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以理解促读;看画面,看图片激发情感的读;联系生活实际帮助朗读;引读、评读、赛诗、配乐读、画一画再读等,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并水到渠成的将文字变为画面,映在学生脑海中;再将画面变成优美的文字深在学生心里,继而达到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

本组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条理非常明晰、特点鲜明。是初步对学生进行段的概念和仿写的好材料。如《长城与运河》一课,长城与运河各为一段,句式相仿,琅琅上口;《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课文分别以“美丽传说”与“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三方面将南沙的美丽表现的淋漓尽致;《庐山的云雾》更是从云雾“随处都是”、“千恣百态”、“瞬息万变”来展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的魅力,最后以“流连忘返”总结全文。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就每一段来说,“抓住特点”,写具体构段方式,是学生仿写片段的绝佳范例。如《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中的2、3自然段,再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2、3自然段,都是抓住特点,围绕总起句写具体,可以结合学生去外地旅游或节假日游玩所见过的景象来仿写片段。

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文性”与“伸展性”。

教材无非是一个窗口,希望通过课文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语文。那么,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环境的美,是大自然的恩赐,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的是前人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如《长城与运河》,再如“南沙群岛”由于记入了我们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生息繁衍的烟火,才使它的美更具魅力。

我们还可以推荐类似的课文加以拓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京杭大运河》的解说词,人教版课文《长城》及相关的传说故事、歌曲、民谣,有关庐山的影带,名人诗画,甚至还可以去了解一下“奇异”的石林,第八大奇观“秦始皇兵马俑”等,到阅读积累到这样的程度,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的自豪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课堂练习设计

教材在练习设计上更注重了“减法思维”,即减少头绪,减轻负担,注重整合。课后的作业突出重点,富有弹性,留有很大的空间,便于教师发挥主体意识及自己的智慧,进行开发利用。

我们遵循编者的这些意图的,注重整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⑴积累:针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围绕字、词、句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训练,夯实双基。如形近字组词,看拼音写词,多音字,按课文填空,修改错字、病句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这儿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学习《庐山》一文后,可以背诵积累苏轼、李白的名诗等。

⑵注解:主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关键词句,说感悟,可以各抒已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长城和运河》一文可以设计: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长城”、“京杭大运河”就是人间奇迹?再如第二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选一喜欢的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⑶运用:主要是以课文学习为基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如第一课:你知道我们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可以用一、二句话写下来,也可以用类似的诗句描绘它们奇异的景象。再如第二课:南沙群岛旅游局想请你为他们写一段广告词,试试吧!还可以配上画。第三课:根据课文内容填合适的词(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你

,你

,你

,我想用生命赞美你。

连起来读是首小诗。

寻觅一丝贯通的红线

第一单元课文由《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三篇课文组成。从内容上看,都是介绍祖国的风景名胜的。无论是人力而为的伟大工程还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国人引以为傲的所在。细读慢品,就会隐隐发现独立的三篇似乎有一线相牵。

《长城与运河》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奇异”?诗人俯瞰的视角以及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恢弘气势,运河的“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的风采无疑会给诗人视觉上的震撼,但是,细读诗歌,就会发现,“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才是内心波澜的真正起缘。除了诗文而外,在课后练习题5还可以找到佐证。而他的这种感叹恐怕不只是对国人所发,而是要对世界所感。如果学生所想和诗人所感产生共鸣,那才叫真正的感悟。

祖先创造的奇迹值得骄傲,同样祖国版图上《美丽的南沙群岛》也让我们自豪。“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仙女所为,自会给人留下遐思无限。否则怎会产生“课文中有许多生动优美的语句”。“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那你自豪地“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南沙群岛,再根据课文内容向别人作介绍。”

如果说祖国的南沙群岛是因为美丽富饶而让我们自豪,那么《庐山的云雾》更令文人墨客赞叹流连。“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如绒帽,似玉带,像天幕,会让我们“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会令我们“流连忘返”。随着飘渺的云雾弥漫的是“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咏叹。

三篇课文虽体裁有别,相对独立。但统观教材,它们都以自豪为主线一脉贯通,为智慧勤劳的祖先自豪,为富饶美丽的山河自豪,为自己的祖国自豪。如果咀嚼文字,油然情感,辅以资料,施以吟诵,学生才会披文入情,可圈可点,才会有所说写,流露真情实感。抓住这条红线,从文字中领悟情感,教学时会功倍事半。

让雄伟的巨龙在心间连绵蜿蜒

课后练习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课文万里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表面上看去,这好像是课文学过之后的一个小作业。其实,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文插图的观察及想象能力,考察的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对诗人情感的共鸣程度。此项作业的完成,功夫应该在课内。

精美的图片一旦插入文中,学生在观察时,自然会受文字的影响或制约,相应地也会再现直观语言文字。以第一幅图长城为例:看到长城的插图,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两行诗句。其实,这恰恰达到了插图的效果。此时让学生对自己读一读诗文,对“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理解虽浅,可是头脑中毕竟具有了盘旋弯曲的表象。

如果进一步对诗句予以理解,还是要回到诗文之中。“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这一句解释前两行诗句的关键所在。从北京到甘肃,总长6700千米,万里之遥,依山就险,自东而西,磅礴巍然。应该把这种雄伟的气象向所有的炎黄子孙做一回喧染,此时的再次吟诵,心中升腾起的才是“奇异”的“起伏连绵”。

理解不是目的,追寻的应该是领悟和体验。叶圣陶老先生说:“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叹?不妨提供一篇人教社的四年级教材《长城》,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单靠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这无数和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此时,我们和诗人一起,穿越时空,目睹的是赤日炎炎下古代的劳动人民,仅靠手提肩担的时候,(土石方竟多达24千万立方米,可以修一道厚1.2米、高5米的环绕地球一圈还有余的世界墙。)想到它虽历经沧桑岁月,仍旧巍然于山巅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奇异”更是“奇迹”。长城为什么被收录于《世界遗产名录》,那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再向世界激qing地吟诵一遍“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由直观到潜入到所感,随着读书的层层深入,随着资料的步步展开,每次读书都会不同的情感变化,情感得到升华之后,学生再次看图,才会有话可言,而且雄伟的巨龙才会“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穿行于心间。

长城和运河

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大宏伟景观,仿佛不提到它们,就不足以显示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虽然秦始皇命蒙恬将军修建长城的初衷,只是为了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朝如青丝暮如雪,多少人的血汗呀,他们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古老建筑,栉风沐雨,历经千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就连小小的赵洲桥也自隋传至今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綦江虹桥的寿命才几何?刚通车不久,就来个桥断人亡;为了一统天下,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 “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来。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万人枯骨。面对前人遗迹,我们也只是喊喊伟大不朽之语,比如本篇文章。现在,长城遭到很多无谓的破坏,不少城砖上写满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甚至有些隐蔽地段尿臭熏天。大运河,因为今天的地位日益下降,水质不断恶化。人心不古,于斯可见。虽然,我对这篇诗歌有点感冒,但并不希望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热爱和赞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准备抓住奇异一词,让他们体会景物的特点。长城奇异在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建在山上的巨龙。大运河奇异在银光闪闪,像长长的绸带。看插图,读文字,补充材料,在脑中想象,是具体的教学技巧。我不担心学生不能走进文本,我担心他们会问:我们现在有什么建筑,值得后人景仰?

单元教材分析 篇八

《a o e》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ɑ、o、e,配有一幅情境图。画面表现的是乡村的清晨,一个女孩儿正在小河边看鹅,提示e的音,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位阿姨在身后提示a的音。

第二部分是a、o、e三个单韵母的表音表形图和它们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ɑ、o、e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ɑ、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o的发音及ɑ、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ɑ、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ɑ、o、e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ɑ、o、e。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教学ɑ、o、e的发音,可以从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入手。利用插图学习ɑ、o、e的音。教师要重点指导发音方法,做好示范,在学生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反复练读。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如,“张大嘴巴ɑ ɑ ɑ,拢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ɑ、o、e的音时,口形不能变动。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ɑ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母形状相似的部分。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记忆方法也不同。可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字母的音和形吗?

声调教学,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第一声起音高高一路平,第二声由低到高往上升,第三声先降然后再扬起,第四声从高降到最底层。可以借助图画学习ɑ、o、e的四声:“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教师示范读声调时,开始可以读得夸张一点,还可以用手势表示,帮助学生掌握四声的变化。练读四声,可以先按顺序读,再变序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用语,借助汉字的读音帮助读准四声,尽可能减少机械重复。读准第二声和第三声比较难,要反复练习,矫正读音,还可以通过对比练读,以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书写指导

先让学生认识四线格,观察ɑ、o、e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再指导书写。

ɑ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两笔写成。

o占中格,从左上起笔,一笔写成。

e占中格,从里面起笔,一笔写成。

这是第一次学写字母,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多示范,加强个别辅导。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扩展活动

1.读儿歌。

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ɑ ɑ ɑ。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 o 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 e e。

2.游戏。

学生戴着拼音字母头饰上台,一边用动作展示ɑ、o、e的样子一边介绍自己。“小朋友好!我是ɑ。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ɑ,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

3.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学儿歌,明确学习目的

读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二)看图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见资料袋)

(三)学习单韵母ɑ

1.看图说话,教师适时指点学生说话中“啊”的发音。引出单韵母ɑ,板书“ɑ”。

2.教师示范发ɑ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3.引导学生看看图和“ɑ”,说说发现了什么。借助小女孩的头部形状记忆ɑ的形。教儿歌,记忆ɑ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ɑ的发音。

(四)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五)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六)指导书写

1.认识四线格。

2.教师示范,讲清ɑ、o、e的笔画笔顺及占格位置。

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七)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ˉ”一声平,“'”二声扬,“ˇ”三声拐弯,“`”四声降。

2.练习读ɑ、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用带调的ɑ、o、e组词。

五、注意发音方法

ɑ、o、e的发音方法 发ɑ时,嘴张大,舌位最低,舌面中部微微隆起。发o时,舌头略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口微开,唇略圆。发e时的口腔大小、舌位高低与o大体相同, 只是嘴角向两边展开。

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ˉ”是第一声,叫阴平声。发音时,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没有明显变化,保持音高。“'”是第二声,叫阳平声。发音时,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渐绷紧,到最紧为止,声音由不低不高升到最高。“ˇ”是第三声,叫上声(“上”在这里读shǎng)。发音时,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上声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长的。“`”是第四声,叫去声。发音时,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由高到低。去声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短的。

《i u ü》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i、u、ü,配有一幅情境图图画。

第二部分是i、u、ü的表音表形图和它们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i、u、ü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i、u、ü的发音和读准i、u、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i、u、ü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ü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教学i、u、ü,要重点指导发音方法。教师根据发音方法做好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衣”“乌”“鱼”读准i、u、ü的音。要告诉学生发i、u、ü时口形不能变。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i、u、ü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和i、u、ü,说说发现了什么。抓住图画与字母形状的相似点来记忆字形。

学i、u、ü的四声,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同桌互听,再放录音正音正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指导。还要告诉学生,i上边标声调符号时,不写点,第一声是ī,第二声是í,第三声是ǐ,第四声是ì。

(二)书写指导

先观察i、u、ü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再指导书写,弄清笔画笔顺。

i占上中格,先写竖,写在中格,上下顶格;再写点,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两笔写成。

u占中格,先写竖右弯,再写竖。两笔写成。

ü占上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

(三)扩展活动

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ā ē í ǒ ù ǘ ě á

ō ū é ī ǚ ǎ ò ú

à ǖ è ó ǐ ǜ ì ǔ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自主学习单韵母i、u、ü

1.看图说话,学习i、u、ü的发音,认识形。

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3.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引导学生自编儿歌。

4.练读四声。告诉学生i加声调要去掉点。

五、发音方法

i、u、ü的发音方法 发i时,开口度小,两唇呈扁平形,上下齿相对(齐齿),舌尖接触下齿背,使舌面前部隆起和硬腭前部相对。发u时,开口度很小,双唇拢圆留一小孔,舌头向后缩。ü的发音和i基本相同,只是嘴唇撮成圆形,略向前突出,舌尖抵住下齿背。

发音牙齿要对齐。

《认一认1》

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安排了五课“认一认”。我们是第一次教“认一认”这种类型的识字教材,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在国标本一年级上册安排“认一认”,为什么采取拼音、识字“双线并进”的编排方法。

一、“认一认”对小学生识字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就是将小学生在学前通过各种渠道学到的生字来一个小结。(当然其中也可能有一些字是他们不认识的。)所谓“启后”,就是为他们今后识字、查字典做好铺垫。所认的这80个字,绝大部分是部首字。让学生首先认识一批部首字是有重要意义的。汉字是组合式的,绝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学生掌握了这一批部首字,就为今后学习合体字准备了部分常用部件。过去教材中安排生字,都是据文定字的,也就是说课文中有的字才能安排。这样就会造成生字出现顺序的不合理。如学了“妈”、“好”、“姐”,“女”还没有出现,学了“叫”、“吃”、“可”,“口”还没有出现。先认一部分部首字,这问题就解决了。此外,认识了一批部首字,也有利于以后学习部首查字法。

二、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双线并进”,以拼音助识字,通过拼读生字又巩固了拼音,可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之效。

三、发挥韵文识字的优势。

“认一认”吸收了韵语识字的经验,每课编成四言韵语。如“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

四、小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汉字的热情很高。可是过去一入学,就要学习一两个月的汉语拼音,感到枯燥乏味,负担很重,挫伤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汉语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就满足了小学生(包括家长)渴望学习汉字的心理。

明白了“认一认”的编写意图,我们就知道该怎么教了。我以为教“认一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利用图画以及其他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字义。

“认一认”是看图识字,要充分发挥看图识字的优势。大部分看图识字都一目了然,只有少部分需要略加指点。如“足”学生看了图可能误读成“脚”,就要告诉儿童:“足”就是“脚”,“足球“就是用脚踢的球。”“目”,学生看了图很有可能读成“眼”,就要告诉儿童:“目”就是眼睛。有的图不易看清,如“丝”,就要告诉儿童:这是蚕宝宝吐的丝,我们穿的真丝衣服就是用蚕宝宝吐的丝织的。

有的生字光用图还不够,还可以给儿童看看实物。如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小麦、豆子,最好拿麦穗、豆荚让他们看看。

有的生字还须配合动作。如“出入开关”,就可以让儿童实地演示一下出门、进门、开灯、关灯的动作。有的生字,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效果更好。如“前后左右”,便可以让儿童说说,“你前面的同学是谁?”“你后面的同学是谁?”“你写字是用哪一只手?”“把你的右手举起来!”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用连词或列举句子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字义,如学习“羽角齿革”,可以告诉儿童: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这就是“牛角”的“角”。“公象有一对很长的牙齿”。这就是“牙齿”的“齿”。这个字是“皮革”的“革”。

第二,要注意发挥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的协同作用。

“认一认”中的生字注音,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红色的表示是儿童已经学过的拼音,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练习拼读。黑色的表示没有学过的,教师要带领儿童拼读。学过的拼音就让儿童在识字的实践中练习运用,既帮助了儿童识字,又锻炼了他们的拼读技能,可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效。

第三,要引导儿童诵读,以发挥韵文识字的优势。

“认一认”是四言韵语,每行的四个字,椭圆形的浅蓝色块串连在一起,就表示这是韵语的“一句”。有的就是成语或固定词组,如衣食住行、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最起码也是表示同一类的事物,如云电风雨、瓜果麦豆、羊犬龟鹿等。

一课书的16个字学完了,要引导儿童练习诵读。为了增加学习兴趣,可以用碰铃敲打着节奏来念,就像念一首儿歌。寓学于玩,真是其乐融融!学了“认一认2”,就可以跟“认一认1”连起来念,学习了“认一认3”可以跟“认一认1”、“认一认2”连起来捻……课本最后有一个整合的“生字表(一)”,其实就是一篇四言韵语,可供学生复习时诵读。

单元教材分析 篇九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数出个数在10个以内的物体或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经历的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对10以内的数数应该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已有基础,以便确定数学教学起点。同时它也是后续认数学习的基石。

主要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个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有些教师感觉这样的课太简单,没什么意思,上的时候容易拔高要求或是简单的完成课本上的点图对应练习,作为开学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对于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建立数学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数,初步接触1-10各数,为后面的认数和计算作一些准备;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10以内数的已有知识,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

二、教材细读

因为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所以教材选择了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教学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让学生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3、组织学生数现实物体的练习

接下来的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可以是小朋友身体上的,教室里的,还可以是校园里、马路上看到的。为了锻炼一年级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安排了根据老师的口令来寻找,尝试分层安排了“数身边的一个物体”、“数身边的一个很大很大的物体”、“数身边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物体”、“数身边许多物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三、典型案例分析

我截取了开头和结尾两个亮点:

1、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2、在数出了1—10各数后,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单元教材分析 篇十

小语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由《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及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

一、该单元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意蕴深刻集中

该单元精选的四篇课文集中反映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编排主旨。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有助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每篇课文还配有新颖精美、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篇课文揭示主旨的形式异彩纷呈。从体裁来说,《我们爱你啊,中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诗歌,而《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则是记叙文。现代诗明快轻松、气势磅礴。古诗短小精悍,深沉凝炼。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活灵活现。教学这组课文,我们不由得会赞叹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看《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赞美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物产丰富,沤歌祖国勤劳智慧的人民,民族精神伟大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则就收复失地、祖国统一这一问题抒发了诗人的喜与悲;《郑成功》介绍了民族英雄收复中国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伟大功业,塑造出智勇双全一代名将的高大形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异国他乡的故事,展示了文艺工作者特有的爱国形式。从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来看,相映成趣,启人深思。如郑成功与肖邦两位英雄,一中一外,一文一武,是巧合还是编者匠心独运。这一前一后两篇课文,是否在启迪学生思考武装反抗侵略,捍卫祖国领土,保卫人民生命财产是爱国,而从事文艺创作,以作品去鼓舞人的斗志,同样是爱国。爱国的形式方法是多样的呢?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前者写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祖国重新统一而欣喜若狂。后者写陆游临终未见祖国统一而无比悲伤,乃至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悲一喜,是否又教育孩子应把祖国时刻放在心中呢?

品读这组课文犹如翻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能体味到古代中国狼烟中黎民百姓的痛苦生活,能回忆起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能听到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能聆听到改革开放奏响的欢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涌动的滚滚春潮,能思索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能激发出中华儿女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二、课后作业题设计,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

该单元课后作业题第一题安排都是读,形式有背诵、复述、朗读。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规范语言的积累。第二题安排的是用钢笔描红,且以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第三题安排的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运用、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增加积累,提高运用能力。而注重读、注重书写、注重积累、注重理解感悟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吗?

三、课后作业题设计,提示了学习的重点、难点

该单元课后作业题设计提示了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如第一课的第三题: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第4题:仿照这首诗的2至6节写一到两节。再如第3课的第4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等。

四、教学策略反思:

1、要强化读,尤其是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手段,更是检验学生对文本感悟程度的手段。而要实现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前提条件是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供学生沉下心来小声读或默读,力求读进去,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触摸语言,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钻研出文本的根本所在。

2、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文本,切忌烦琐,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切入。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就可以设计“我们中国怎样”、“我们为中国这样而怎样”、“我们要为中国怎样”三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3、找准切入点,穿插双基教学,发展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找准切入点穿插语基教学。只要我们找得准,插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快些,掌握得牢些。如教学《郑成功》一文时就可根据语言环境辨析“慷慨激昂,惊恐万状”等词语的褒贬色彩。再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的前几节后,就可激情引导学生仿写几句诗来赞美我们的祖国或家乡。

4、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的质疑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漏洞”。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有个学生提出“国家就要灭亡了,肖邦为什么不留下来战斗呢?”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我便意识到学生可能只认为武装反抗才是爱国。对于文艺作品的战斗力认识不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讨论了“肖邦愿意走吗?”“肖邦留下来战斗作用大些,还是出国创作音乐作品作用大些?”“肖邦的音乐作品起到了哪些作用?”三个问题。经过讨论学生终于认识到武装反抗侵略是爱国,搞音乐创作,鼓舞人民的斗志,催人奋起也是爱国,而且精神力量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持久。疑问的解决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质疑直接考验着我们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机智。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敏锐的目光,能从学生的提问中辩出深层的问题,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7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