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压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压强》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压强的教案 篇二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

(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

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

(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压强的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1、2、3。

《压强》教案 篇四

一、课型课时

第1课时: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形成压强的概念。课型为探究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会作压力示意图。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并进行研究压力产生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建立压强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调查、收集在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加深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压力的概念。

(2)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

(3)能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

2、难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四、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首先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感受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求知欲。通过方便、直观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概念。在理解了压强的概念和公式的物理意义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五、教学思路

针对本节教学的基本要求,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感受压力的效果,对压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做力的示意图来概括出压力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节的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再让学生在原图上作出重力的示意图,以此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学生知道压力的概念后,用一幅幽默插图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如图8-4所示,此现象学生易于理解并可由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应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入压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再由简单的实例及压强概念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介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并列举一些小数据使学生对1Pa的压强形成具体的概念。

在理解了压强公式的物理含义,知道压强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交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这对学生灵活运用压强知识很有好处,也很有趣味性。

教具准备:海绵状泡沫塑料、砖头、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实验:如课本P136图8-1所示,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三角尺,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生: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实验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

(2)、请同学们再看图8-2滑雪,说说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生:在雪地上行走,对雪地压力比较大,所以脚容易陷入积雪,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对雪地的压力比较小,所以运动员不会陷入雪里。

生:在雪地行走,脚与雪地接触面积比较小,所以会陷下去,而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时与雪地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不会陷下去。

师:很好,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上述现象均由压力的作用产生,这一节我们先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及什么叫压强等。

2、新课教学

(1)、压力的概念

放映幻灯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压力示意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请几位同学将压力示意图拿上来投影,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三种压力的示意图。(放映幻灯片)

通过画出以上三种压力的示意图,同学们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压力吗?

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学生画重力的示意图,教师巡视。

生:(甲)图中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它的重力产生,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同。(乙)图中木块对支持它的斜面的压力也是由重力产生的,但压力与重力方向不同。(丙)图中图钉对墙的压力与重力无关,压力方向也与重力方向不同。

所以,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与重力无关。我们可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放映幻灯片)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我们来观看一幅有趣的插图。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样,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⑷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师: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可以象课本P137图8-4,图(a)(b)(c)那样,将砖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第一次一块砖平放,第二次两块砖平放,第三次一块砖竖放,比较(a)(b)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a)(c)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师:实验设计很好,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变量控制法。

师:很好,同学们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巡视。

师:请各组交流实验结论。

生:我们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八年级物理压强5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生:我们的'实验结论与他们组相同,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祝贺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现在我们知道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3)、压强的概念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简单的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请同学们比较如图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放映幻灯片)

生:左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N,右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80N。

师: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由压强的定义可以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

师: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1Pa=1N/㎡。

师: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下面有一些小数据可以让同学们对1Pa形成具体的概念。(放映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完成下面的例题(投影例题)。并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3、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生:(2)我知道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计算公式:P=F/S,压强的单位是Pa、

师:同学们表现很棒,归纳得很好。

4、课后作业

P140 第1、2、3题。

5、板书设计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第一课时)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二、压强

1、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即P=F/S

4、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压强》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