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三角形内角和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角形的内角和 篇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第 1 2 页

角形的内角和 篇二

教学内容:课本p.28、2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90º+60º+3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º,角2=39º,角3=( )º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 º。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80×2=360 º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 º。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4、5题

角形的内角和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3.使学生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猜谜语:(课件)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图形名称)三角形(板书)

2、猜三角形(课件)

师:老师这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师:提问第3个图形时问: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

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

3、引出课题。

师: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课件)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2)三角形内角和

师: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1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师: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师: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断让每个学生自己参与,而且注重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像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4)数学文化

师: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5、巩固知识。

(1)师:你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还有疑问吗?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画不出1个含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

1个三角形中有没有2个钝角?

(3)师: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

出示2个三角形,生分别说出内角和。

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师: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

1、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

2、书上88页10题。

教师: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

3、教师:如果一个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个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吗?

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4、判断。

5、求4边形、5边形内角和。

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们来一个挑战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如果要求10边形的内角和,你会求吗?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3=180°

度量

剪拼

折拼

角形的内角和 篇四

最近,在区教研室的安排下,我在全区新课改教材培训会上讲了一节示范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室专家的精心指导,课后受到学生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想这节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学习天地,让学生“启思质疑 引探新知”。纵观本课,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

【片段 1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如图 1

图 1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 1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

生 2 :这四个角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

生 3 :因为∠ 1 和∠ 2 组成一个平角,所以∠ 1+ ∠ 2=180 °;同样道理,∠ 3+ ∠ 4=180 °。

生 4 :∠ 1+ ∠ 2+ ∠ 3+ ∠ 4=360 °

出示多媒体课件:如图 2

图 2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 1 :∠ 1 和∠ 2 的大小都变了,但 ∠ 1 和∠ 2 的和还是 180 °;∠ 3 和∠ 4 的大小都变了,但 ∠ 3 和∠ 4 的和还是 180 °。它们的和没变。

生 2 :∠ 1+ ∠ 2+ ∠ 3+ ∠ 4=360 °,这四个角的总和也没变。

师:老师把其中一条直线继续旋转,如图 3 ,让∠ 1 变成了一个直角,你们知道其它三个角的是什么角吗?各是多少度?

图 3

生 1 :其它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等于 90 °。

师:想一想,哪些平面图形中有四个直角。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图片:如图 4 。

图 4

师: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里的四个直角叫做内角。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内角和?

生:(略)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略)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略)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度呢?是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请同学猜一猜。

生:(略)

【评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这节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从而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空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形成“三角形形状改变,但内角和不变”的观念很有帮助,做好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片段 2 】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如图 5

图 5

师:这是两个什么平面图形?这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

生 1 :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生 2 :它们都有四条边。

生 3 :它们都能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角线对折就会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当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并思考:这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各自有多少度?

[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实验,对折,讨论,交流。 ]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生 1 :我们小组发现,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等于 90 °,另外两个锐角相等,都是 45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90 ° +45 ° +45 ° =180 °。

生 2 :我们小组发现,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 °,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360 °÷ 2=180 °。

生 3 :我们小组发现,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 °,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360 °÷ 2=180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呢?

生:我认为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因为我们可以找来一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并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 °,所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 360 度的一半。 360 °÷ 2=180 °。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 .

【评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标准》还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效的交互活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片段 3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直角,那么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 1 :我猜想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大于 180 度,因为它有一个钝角。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小于 180 度,因为它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 2 :我猜想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

师:哪种猜想正确呢?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实验,对折,讨论,交流,教师给与充分的时间。 ]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一会儿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可以送上掌声。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不能让你信服,那你就举手补充,好吗?

生 1 :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 1 、∠ 2 、∠ 3 ,再求和,发现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在展示台展示)

生 2 :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1 、∠ 2 、∠ 3 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就拼成一个平角了。因为平角等于 180 度,所以发现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在展示台展示)

生 3 :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1 、∠ 2 、∠ 3 折到一起,也拼成一个平角了。因为平角等于 180 度,所以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展示折的方法)

生 4 :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1 、∠ 2 、∠ 3 画下来,画到一起,就拼成一个平角了。因为平角等于 180 度,所以发现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在展示台展示)

生 5 :我们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就把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2=360 °。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大三角形时,就去掉了两个直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 =360 °- 90 °- 90 ° =180 °。(在展示台展示)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画、折、拼的方法都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

【评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特殊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个操作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学生的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以为,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改善学习方式,重要的不是研究教师怎样讲,而是研究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在思考与活动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以上教学片段反映了执教者倡导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某些侧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片段 4 】 学生新知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师: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

生 1 :我想知道三角形有没有外角?

师:三角形有外角,今后我们会学习了解的。

生 2 :我想知道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

师: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 :流动红旗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底角为 70 度,求流动红旗的顶角度数。)

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出流动红旗的顶角度数?

生: 180-70-70=40 (度)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2 :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出交通警示牌一个角的度数?

生: 180 ÷ 3=60 (度)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吧,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求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的问题。

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生 1 :我知道了不管什么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 180 °。

生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做事不能光猜想。

生 3 :我觉得小组合作探究能节省时间。

生 4 :我有遗憾,我还想知道其它图形的内角和。

师: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上老师不能跟大家介绍多边形的内角和了,我们就把它当作课外作业,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或与他人协作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好吗?

【评析】设计的练习让学生更深的对所学的新知加以巩固,从而促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增强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同时,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知识的应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延续性。

通过复习、回忆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为新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为知识间的迁移作了伏笔。《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环节中的适时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猜想本身就是学习的动力,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小高潮。

三、让学生动起来,以动启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剪、拼、折等实验活动,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这节课的突出特点。

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中的全班交流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畅所欲 言、互起互发、共同发展,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的主题。

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

六、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

学生新知巩固,知识应用拓展阶段,教师出示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流动红旗和交通警示牌,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突出了“数学注重应用”的理念。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三角形内角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