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学习要点(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春酒》选自《琦君散文》。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春酒》学习要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春酒》学习要点 篇一

乡情如酒醉人心

《春酒》课例分析

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雷飞平

缘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材分析: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被乡愁所紧紧缠绕。琦君作为一名中国台湾作家,故土难离而离了又难以再回的愁绪深深困扰着她。《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思乡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对通过细节措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有了解,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的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其它作品。

教师:准备思乡的音乐

课堂实录: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过新年的情景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讲怎样过年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讲课之前,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琦君?

生介绍:(略)

师:讲得很好,我补充一点,去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桔子红了》的作者就是琦君(出示介绍琦君的图片)

师:下面我检查第二个预习,请一个同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生字词)

生注音,其余同学改正,但仍有一个是错的。

师:挑剔应读“tī ”,新华字典484页上是有这个字的,我们的参考书上把这个字的读音标成了“tì”,这是不对的,大家记住:尽信不如无书。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想一想都写了哪此事情?

生: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泡八宝酒。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作者通过春酒表达了对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深情怀念。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的是思乡之情?

生:写到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福、小孩不能在客厅、厨房里玩;吃东西不能随便抓;说话要讨吉利;元宵节后分吃供品等,这些风俗都是家乡所特有的,写风俗就是要表现家乡的风俗之美,从这里可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作者写到喝会酒,乡亲们互相起会,融洽地置办会酒,体现出乡亲们的善良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美好人情的赞美。

师: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四、研读赏析,品味细节

师:平常老师经常给大家讲,真正感人的文章,打动人的往往是朴素的语言中蕴涵的真挚的情感,以及那些真实的细节描写。现在大家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思乡之情是怎样打动你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自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里写出了我对春酒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的急切心情。

师:为什么肚子胀得蜜蜂似的,不是像小猪一样呢?

生:因为像蜜蜂一样,更显出可爱的姿态,突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欢,很馋的样子,也写出了我的可爱。

师:讲得好,还有喜欢的地方吗?

生: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一点点”,指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走来走去”,说明我舍不得喝。“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这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小花猫舔着我衣襟上的酒就呼呼地睡着了,说明小花猫也喜欢八宝酒,足以证明八宝酒的香甜。(掌声响起)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小时候有人到我们那里来照相,妈妈就叫我赶快去照,当时,我手里拿着一个烤红薯,听到妈妈的呼唤后,我就把烤红薯放在裤兜里,欢喜地跑出去。结果在跨门槛时摔了一跌,人一下子就扑了出去,烤红薯压扁了,裤子也弄脏了。结果照了个哭笑不得的相。(生大笑)

师:真富有情趣,活脱脱的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就展现出来了。

师:这篇文章除了写天真活泼的我之外,还写到了哪些人物?

生:还写到了母亲。“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同时也有自豪之意。

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写出了母亲得到表扬后得意但又不好意思的样子,一副贤妻良母的模样。

师:对母亲的描写还有吗?

生: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这里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写出了母亲的助人为乐。

师:文章写出了我的天真活泼,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大方,除此之外,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打动人的还有纯朴的乡情,如“花匠阿标叔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客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这里写出了阿标叔叔的善良纯朴,也写出了以阿标叔叔为代表的乡亲的美好的人情。

五、调动积累,体会情感

师:大家说得真好,的确,有些看似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琦君就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对故乡的眷念。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思乡的名句,大家交流一下。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水从来都是白的,但今夜的更白;月亮在哪里都是明亮的,但今夜的月亮更明亮,因为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的故乡。

生: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师:除了这些古诗之外,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子思乡的文学作品,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

生:余光中的《乡愁》

师:对,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中国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乡愁》。(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深情地诵读)

师:刚才大家交流思乡的诗,多数与明月有关,难怪诗人席慕容说: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月亮,总是容易勾起人们思乡的情怀。当你们面对一轮明月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出示一张圆月的图片)

生:我会想到我的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想到我的母亲;想起我的故乡。

生:我的家乡在四川渠县,看到这轮圆月,我就想起了我家乡美丽的渠江河,想起了曾经朝夕相处的亲人们。

师:看到明月,大家都会想起家乡,但我们的感受毕竟不如琦君、余光中强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即便是有淡淡的离愁,那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啊!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感受乡愁,理解一下那些被乡愁所紧紧困扰的人们吧!(播放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学生完全陶醉在音乐声中)

师:每个人都有故乡,对于故乡都会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鲁迅对社戏里吃过的罗汉豆念念不忘;汪曾祺对故乡端午节的鸭蛋念念不忘;而琦君魂牵梦系的是母亲所酿造的八宝酒。这些让作者终身难忘的美食,沉淀了美好的情思,触动了无尽的思乡之情。那么我们呢?我们对于故乡又会有什么记忆呢?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清澈的滨河曾荡漾着儿时的梦;龙泉山上, 我们曾把梦想和风筝一起送上蓝天;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的桃花开成一处绝美的风景;或许我们也会发现家乡的水蜜桃真是人间无上的美味。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最后, 我们对那些正在被乡愁困扰以及将来可能被困扰的人们说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反思: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很不错。教学目标 完成得比预计的还要好,学生配合也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听课的老师评价很高,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回过头来思考这节课,我觉得做得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在以前的公开课上,我从来没有讲过作者和字词,因为我认为讲这些东西会使讲课的思路不连贯。但是,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种讲法是不科学的。作为初二学生,对于生字词仍还处在积累阶段,如果淡化了字词,学生的字词积累就不够,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不牢。作者介绍,它仍属于语文的文学常识的内容,了解了作者,有利于把握作者的风格,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时加大积累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堂课上,我较为巧妙地把二者有机地融于课堂中,使语文知识得到落实,从而避免了公开课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语文知识传授的作秀的尴尬。另外,当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字的注音错了的情况下,我告诫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他们动手查字典,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更是一种大胆质疑的态度。

2、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不管是在导入  部分讲过年的情景,还是在自由朗读,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3、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致胜的关键。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体会毕竟是不深的,让学生感受情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紧接着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的朗读录音,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歌曲把他们情感完全激发了出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这首忧伤的歌曲配以形象的flash动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歌中的“长江水”、“酒”、“母亲”、“信”、“乡土”、“乡愁”等字眼与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是一致的,在淡淡忧伤的旋律中,学生的情感自然就达到了高潮。

4、本节课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语言的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如导入  的地方就用了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让他们有了一种想了解,想探求其他地方风俗的欲望。学生交流思乡的古诗之后,我用了一些诗词来对教学环节进行过渡,如提到琦君和余光中有相似的经历时,我用了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学生不仅喜欢这种诗化的语言,也能体会到其中相似的情感。再比如引用席慕容的“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里响起”这样的诗句再配上明月的图片,在这种特定的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与作者在情感深处产生出共鸣。

总体上说,这堂课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需要改进。

1、时间分布不够合理。由于这堂课事先没有经过试讲,在时间的把握上就不够好。比如在讲通过风俗人情来表现对故乡的热爱这一环节时显得太仓促,有点手忙脚乱之感。在品读细节环节上,所用的时间稍微有点多,显得有点散。如果我再上这堂课应该说在时间的调控上将更为合理、有效。

2、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的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对学生不过放心,仍是我讲得多些,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时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琦君《春酒》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故乡的`新年习俗,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填空3:⑴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迎神拜佛,祭祀祖先,祈求吉利;过新年时大人忙碌,小孩快乐的热闹气氛,沉醉其中,暖意传遍全身)

⑵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多煤体7填空)

(儿时故乡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的事;乡亲之间需钱急用就互相“起会”,会首置办“会酒”以表酬谢;)

师:春酒中寄托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从“道地家乡味”中咂摸出来的。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二、跳读课文、小结内容

一篇《春酒》、让我们品出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它不再是一篇课文、它像一杯鸡尾酒、调和了人类心中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它又是一粒催化剂、激发了我们那么美好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穷乐趣。那在你看来、《春酒》又像什么呢?请你也用一句比喻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吧。

填空4:《春酒》还是:(多煤体8填空)

(春酒还是民俗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酒还是思乡的味道,“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酒还是母亲的味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春酒还是道地的家乡味道,“乡音无改鬓毛蓑。”)

师:(小结)这一壶春酒啊,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这一壶春酒中,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啊,故乡的酒,母亲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多煤体9总结)

春酒是作者乡愁的寄托。这种写法叫做──寄情于物(春酒---思乡)

围绕着思乡的这个焦点,琦君把许多有关片断汇集在一起,这恰好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多煤体10)

三,齐读课文,感受内容

家醅已然不在,故乡却依然是水天一角,海阔山遥。一位青年诗人这样说到:他对故乡的思念就是东方飘逸的童年,总爱把故乡思念成母亲的模样。一杯荡漾着孩子气的春酒,一杯浸渗着母爱的春酒,实质上是一杯浓浓的家乡酒,这是绮君对故乡的最深沉的、最刻骨铭心的眷念。同学们可能未曾远离过自己的故乡,很难体会到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怀念,我们利用文字再来体会一下那种感伤。将课文最后一句话带着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再读一下。关键字:]:网123网

师: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于我们可能是悠悠的感伤,对于海外游子们却足以让他们潸然泪下。我相信,此时此刻,所有听课老师的心正被你们的声音感动着,被你们的诗意与温情感动着!可遗憾的是,20xx年的6月7日,这位温柔敦厚的作家去世了。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是啊,叶落总要归根、梦中应识归来路。或许,此时此刻,琦君的芳魂正载着那杯春酒跨越海峡——回家了。也让我们用下面的这首诗送别琦君,祝愿她回家的路上,一路走好!(多煤体11)

四。作业。

这一杯春酒是一杯甘醇的美酒,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鲜活的细节汁液酿成的。文中的一处处的细节描写充满情趣,体现了作者富有情趣的生活。课后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多煤体12作业) 下课、谢谢各位同学(多煤体13结束)

琦君《春酒》教案 篇三

教学理念:

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学立意的明确得当。一堂课的教学立意,应依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编者意图以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来定位。“教什么”定位清晰了,“怎么教”也就得当了。于是师生互动,深入文本,浸润在字里行间品味、感悟、鉴赏,领略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便在濡染中得以培养、积淀与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两岸同根的血脉文化形成一定认识。

教学过程:

课前放《望乡》渲染气氛

一、导入

展示余光中的《乡愁》,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余光中是台湾作家,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台湾作家的作品《春酒》。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虽是散文却有诗一样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一说读完此文的感受或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师抓住关键词进行板书)

2、文章既然以春酒为题,找出文章中喝春酒的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喝春酒的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后一部分又写了什么?这几部分内容作者是平均用力吗?(写作指导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

三、重点研读

既然文章详写了喝春酒这一部分,那我们就研读2至4段,。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这几个段落中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母亲泡制的八宝酒好喝的?找出这些句子、词语等并做赏析。(生读课文,找句子在书本上进行圈点勾画。)

班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总结。

提示并适时进行写作指导:

1、我的感受写酒好喝的是侧面描写同时可以看出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2、母亲话语和动作的地方是直接描写,同时也写出了母亲的善良、细心及对我的关心。在

作者浓浓的思乡情中最令她难忘的就是母亲。

3、重点赏析的几个细节

(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重点赏析黑体字,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这几个词的含义,将舔换成喝进行对比从而进行朗读指导,包括重读、语速等。学生自读、互读、齐读这一段文字,要读出对酒的喜爱,对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

(2)、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抓住恨字)

(3)、第四自然段作者那么喜欢的那么盛大的喝春酒的场面,为什么没有详细的写写却只写回来后的事情。

4、指导学生反复的读文段

四、自由赏析

1、根据前面学习的赏析文章的方法(提示:找关键词动词、修饰性词语,修辞等),自学吃会酒的部分,看看在我的家乡有着怎样的乡风乡俗?她的乡亲们又有怎样的性格?

学生自学并进行小组交流,班内交流进行小结:淳朴的乡风,善良勤劳的乡亲)

2、开始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写此文就为了表达思乡之情,按说到这里也已经写得淋漓尽致了该收尾了,但作者却又加了一段,出声读最后一段考虑一下去掉行不行?为什么?(深化中心)这一段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遗憾与伤感)乡愁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而这么呢?(学生齐答)这种写法就是借物抒情(进行写作指导)

五、拓展延伸

看余光中的乡愁,你能否模仿乡愁的形式将春酒改写成一首思乡的诗歌呢?

自由练笔,班内交流。

六、结束语

我们还未曾离开过故土,可能很难体会到这份惆怅,希望多年后当你有了这种感触的时候,别忘了你曾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品过琦君的这杯浓浓的春酒。

教学反思:

1、语文课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

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音像、媒体资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累、经历,营造更好的氛围来品读文本,而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民俗介绍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只有抓住了品读这一关键,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品文环节中的“换”、“删”、“改”等,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字词深入文本,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养。更是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通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

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当然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不能掉如另一个泥沼即:为品味语言而品味,不论多么好的语言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脱离了中去品味语言那就走入了里一个误区。

2、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差异才有交流,由交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本课中,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交流欲望。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设计这堂课之初的想法便是如此,并且在试课的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并且都很有见解。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却是大相径庭,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也可能是不适应这种上课方法课堂显得很沉默,更甚至一些很简单的内容,很普通的学习方法学生都觉得很茫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令本人很是措手不及比较着急,只能说备课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显现出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也较差,这是应该让学生反复的读课文同改变题目让其变的简单再简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大胆进行尝试创造性的开展教学设计

《春酒》学习要点 篇四

《春酒》

关于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1949年去中国台湾,曾任职司法界及文化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

她是一位堪称写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称,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她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荣获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等。著有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等三十余种,被译为英、韩、日文出版。其书多次再版,创造中国台湾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记录。

她的作品还有《桔子红了》、《七月的哀伤》、《长沟流月去无声》等

琦君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说着半个多世纪来她魂牵梦绕的那些记忆的片断。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气氛( )枸杞( )门槛( )煨炖( )

两颊( )挑剔( )家醅( )手帕(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领先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3、词语积累。

兴高采烈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别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它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

作者在文章记叙了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等事情,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是它却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民风之美、人情之美。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读者的心。这样的选材方式对于同学们写作也是很有启发的。

2、文中作者通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说明了什么?

作者对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写了母亲的善良,乡人的淳朴,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乡情愁。

3、本文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俭朴勤劳,有灵性,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她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都说明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

4、"我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这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由这个细节描写,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亲密随和、融洽温馨的。

5、本文的题目是《春酒》,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怀念了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通过春酒,写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些内容中流淌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问题思考。

1、本文的语言看似随意,其实作者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文章第一段中有这样的句话:"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这一句话的"尤其"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够删除,它起到了强调作用,也照应了上文。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其它句子来分析。

琦君《春酒》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琦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起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风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4、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品读课文,鉴赏精彩的语言

教师提示: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

生2:“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在娓娓的叙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生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来。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的天真可爱。

生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

教师总结: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平易又蕴藉;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六、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七、迁移拓展

下面是台湾诗人舒兰和李春生的诗作。读后,请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多媒体显示)

乡色酒

舒 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无月的望

李春生

夜夜 是望

夜夜 无月

夜夜 一轮焦灼

洒在我小小的卧室的

窗上 窗外啊

窗外 耳语的

是告诉庭前那棵

孤单而又秃顶的老椰子

鸿雁迷失 不能归去的秋风

秋风里 想起

在你底额上

奔成无尽沧桑的黄河

想起 你深蹙的双眉

左是中条

右是太行

北方呵 鹅毛早已飘飘

那一片覆雪的森林

该如我之白发垂垂

夜夜 一轮焦灼

洒在亚热带

我底小小卧室窗上

夜夜 无月

夜夜 是望……

学生品诗,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略加指点:

自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诗人喜欢向月亮倾诉远离故土的乡愁。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和李春生的《无月的望》也是同一题材。

《乡色酒》这首诗作于1978年中秋节的月夜。该诗对比手法的运用非常精当。全诗前半部分写诗人在30年前故乡过中秋节及由此引起的幸福之感。那时,作者青春年少,不知背井离乡的愁滋味,只用调皮的口吻写月和“我”在玩耍。那时,月亮爬上柳树梢头,照着品月饼、享天伦之乐的家人。真可谓是人乐月也乐,月圆人也团圆。后半部分写30年后,身在异乡过中秋节及由此引起的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这时“我”已长期漂流在外,再也没有对月当歌的喜悦心情。所以尽管同是一轮明月挂高空,已不觉得它是明镜、玉盆,而觉得它倒像一只盛满乡愁的酒杯。月色洒满大地,乡愁充溢胸中,这月既是乡愁也是酒。由开头的月望人到后头的人望月,寄寓了万语千言也难以说尽的离愁。

本诗用词考究。通篇写月竟不用“月”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表现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前半部分的“望”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虽很普通,但给全诗带来生气,使人感到乡情撩人。将“圆”换成“满”,用“椰”(指代远离家乡的南方宝岛)与“柳”(指代故乡北方)对应,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更使人佩服的是,作者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为“酒”,并美其名曰“乡色酒”,将乡愁提升、净化,愈发使短诗感情浓烈。李春生的《无月的望》,则改换了角度,不写有月之望,而写无月之望,这种全新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表现方式,另辟了一个新鲜的诗美境界。

作为从大陆漂流到台湾去的诗人,李春生的乡愁具有比古人更宽广的特定内容。每当夜幕降临,诗人总是从小小的卧室窗子向远方探视有无鸿雁传讯,或探视有无从远方飘来的故乡歌声,可鸿雁迷失,秋风亦不能归去。在诗人看来,光明和希望已经消失,夜夜均显得惨淡无光,故曰“无月”。“庭前那棵孤单而又秃顶的老椰子”,则不妨看做是诗人的写照。本来,台湾当局于1987年11月2日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使诗人“无月的望”终于变成了“有月的望”。可哪里知道,公务人员探亲仍受种种限制,这便更加增添了许多人有乡回不去的烦恼与痛苦。由于痛苦过深,以致白发增多,有如北方的积雪;额上皱纹加深,有如黄河无数的波浪;连深蹙的双眉,也成了中条山与太行山。这些比喻,倾注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深情的爱,具有鲜明的地域感、现实感与时代感。而诗中的“我”,就不仅是思盼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小“我”,而同时是思念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我”;诗中所抒发的是一种感时思月的深重忧患意识,那洒在主人公卧室窗上的一轮焦灼所概括的是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感情。

此外,“夜”字的重叠和“夜夜”的反复,使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句序的调换,不仅首尾呼应,加强了全诗一唱三叹的音乐感,也强化了诗作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氛围。“一轮焦灼”的“轮”字,亦可看出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力。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琦君《春酒》教案 篇六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的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本篇文章也是如此,作者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文中的细节富有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琦君那份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和细腻温婉的笔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地怀念。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一壶春酒,道尽作者诗意心情。

三、品读课文,结合语句体会

采用跳读的方式,设置三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一个 的‘我’,你看 ”

“这是一位 的母亲,你看 ”

“这是一群 的乡亲,你看 ”。

四、欣赏课文细节描写,品味精采的语言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品一品,说一说,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可以这样说:

我感触最深的是……

通过对细节和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情真意切,诗近情遥的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于朴素的自然中独具一份匠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春酒》学习要点》,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7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