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一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

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

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

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②掌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质量及其相互换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掌握溶解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时,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是多少,它是一个专用名词,而简称摩,符号为mol。“物质的量”仅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很多,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物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如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也可用化学式表示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质的量”还可用来表示某些结构微粒的特定组合,如由Na+与Cl-按1:l特定组合构成的NaCI晶体,可表示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总数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价化合物,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加载中。)。符号:NA;单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6.02×1023完全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数,是一个真实值,而6.02×1023是一个实验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说明】: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原子量标准均为人为规定的,如果它们发生改变,则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均发生改变;但是,质量、微粒数目、密度、体积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改变。

【讨论】:假设12C的原子量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数据肯定不变的是:

①氧气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体积 ③气体摩尔体积 ④摩尔质量 ⑤相对分子质量 ⑥阿伏加德罗常数 ⑦物质的量 ⑧气体的密度 ⑨物质的量浓度 ⑩质量分数

答案:①、②、⑧、⑩。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单位:g/mol

5.气体摩尔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单位:L/mol。

①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②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

【思考】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如果当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时,一定是标准状况吗?

答案:不一定;因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和气体的分子数有关,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6.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单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体积,单位是升,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溶质一定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如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或微粒数,应根据有关公式换算为“物质的量”。

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无论取出多大体积,其各种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离子浓度)均不变。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5.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载中。

6.气体密度与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单位为g·L-1,多用于标准状况下的计算。)

三、基本规律

1.摩尔质量与式量关系规律:

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范围:气体;②使用条件:相同的温度和压强。

(2)重要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②同温同容下,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③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载中。=加载中。;克拉伯龙方程:加载中。=加载中。

3.物质反应的计算规律: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②在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方法与技巧】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2012·新课标全国卷,9D)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2012·新课标全国卷,9C)

题组三 物质的微观结构

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

(4)18 g 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6)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题组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 N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2)0.1molZn与含0.1mol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突破陷阱】

1.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为命题的干扰因素迷惑学生。

2.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正确判断,误以为无法求解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实质上,此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3.此类题型要求同学们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离子数、电荷数、化学键之间的关系。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质。

4.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

(1)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5.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一些“隐含的可逆反应反应”,如:

(1)2SO2+O2催化剂△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是一类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关键是: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如①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做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②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做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