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经典教学教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经典教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经典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内化、巩固。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营造了创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将儿童引向创新学习之路。

一、运用媒体  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媒体演示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我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利用媒体  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评析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分析这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富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体现研究性、实践性;信息技术与设备体现了工具性。创设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关系,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行为,使之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整合的课堂,学生需注重读书、注重发现、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辩论、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WWW.CHAYI5.COM★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并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精读第二自然段,品味课文“精当”的用词,体会三送的奇特,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句子里理解描绘黄山奇松的词语,通过学习能够背诵第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黄山风景图,并配以乐曲,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无形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由扶到放,自主合作。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品读感悟”、“情感熏陶”等语文学科个性。采用“读—感—品”的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了引导。

4、参与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引读课题后,让学生提取第一自然段的信息。

(2)完成填空,并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2、精读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分别读描写三松的句子,并找出评价最高的松树。

(2)重点介绍“迎客松”,从描写迎客松“奇”的词语出发,配合资料、造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的形态的奇特,以及生命力的顽强。

(3)用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4)放手让学生自由解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朗读课文时注意对重点词的分析,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5)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安排,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填空,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3、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作业的设置。我让学生在提供的图片中选择,仿照课文中三松的描写方式练习写话,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

4、板书设计

因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在三松,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以此为基础,直观地展示了课文的重点。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山奇松》

作者及工作单位

三亚市第七小学  黄菊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都没有去过黄山,而他们对于黄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重点学习迎客松

略学陪客松、送客松

总结三松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

2、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在人们向往的“四绝”中,最钟情的是其中的奇松。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什么意思?读词,把带有“情有独钟”的这句句子读好它。

4、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指名读第二句话,评议,把“处处”、“潇洒”、“挺秀”这几个词读好,齐读。

5、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6、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7、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迎客松的“奇”?

8、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9、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10、(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

11、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1、学生 自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2、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三大名松的名称。

3、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4、交流: 迎客松“奇”?在哪?

5、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6、学生读第二句句子。

7、学生想象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8、读好句子。把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

9、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10、送客松,它“奇”在何处呢?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11、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练背)

1、观看视频,深入了解黄山美。由此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3、设计一个“看图猜名松”环节来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看图竞猜的过程中,内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三大名松的认识和理解。

4、因为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分化难点,达到目标。我运用了多媒体播放画面,先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接着看图说话,让学生紧扣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和秀美。

板书设计

迎客松  热情欢迎

黄山奇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  依依不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

导入新课时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设计意图:引用明代大文豪的诗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想去揭开那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升腾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的亲身经历较少,几乎就没有学生去过黄山,连我也没有去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我凭借文本和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奇松的千姿百态、“四绝”,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学生的喜悦激动之情洋溢在脸上,而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随同学生一起游历了黄山的山山水水,享受了黄山奇松的美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懂得抓住重点词语来品读感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并且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标点符号,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反思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学整体不够流畅,这样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让学生保持在那样的情境中,流畅是必需保证的。其二,教者语言还需要磨练,过渡语、评价语言要更加及时到位,这方面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特别是遇到学生“意外”发言,缺少应对和引导;其三,教学内容安排过满,以致于准备当堂完成的“小练笔”没有来得及去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五

智慧小木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开心一练

一、我会读拼音,写生字。

rónɡ yù    dǒu qiào    yì lì     qínɡ yǒu dú zhōnɡ

(      ) (         ) (      )   (                   )

wò dǎo    bīn kè    pén jǐnɡ   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

(      ) (        )(      )   (                   )

二、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例;郁郁苍苍

、            、            、

例;依依不舍

、            、            、

三、我能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奇、佛、舍、处、便”都是多音字。(     )

2.“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日月如梭,挥汗如雨”的搭配形式相同。(   )

3.黄山松可分为:奇松、迎客松、陪客松 、送客松。(      )

四、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1.改为反问句;

2.改为感叹句;

3.改为双重否定句;

开心阅读

五、课文片段我会读。

黄山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屹立——(       )   秀美——(         )

2.仿照“千姿百态”写四字词语。

、                 、

3.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突出黄山松树的

的特点。

4.省略号省去了许多内容,根据想象在补充一些。

六、课外的短文,我也很有兴趣。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的颜色,渐渐地鱼肚色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着那遥远的天际 彩云在不断地变化 一会儿好像红苹果 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 一会儿仿佛又变成蓝宝石 珍珠   彩玉   瑰丽无比的朝霞 变化莫测

没过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般,晶莹闪耀,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想到,日出的景色,竟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地吹拂着,我尽量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        )——(        )——(      )

2.用“——”画出第一自然段的实写部分;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虚写的部分。

3.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本文是按         (1、时间 2、方位3、事情发展 )的顺序来写的。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

(2)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

(3)齐白石爷爷画的虾,像是真的一样。

轻松探究

与“松”并称岁寒三友的是       和        与它们有关的诗句有:

,                  ;             ,                  ;                    ,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

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奇松特征。

2、精读课文,感悟蕴含情谊。

3、品读课文,表达赞美之情。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黄山奇松》经典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8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