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所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见》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班古诗《所见》 篇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四、背诵全诗

作业;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注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

小班古诗《所见》 篇三

所见

袁牧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阴。

今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

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请将这首诗与后面的《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 识字教学。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所”字,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六个生字都可以采取部件分析方法识记字形。下面字的偏旁要看仔细,记清楚。

所:左边是,右边是“斤”。

牧:左边是“牜”,不要记成“扌”。右边是“攵”。

振:右边是“辰”字,上边是三横不是两横。

2 写字教学。

所:这个字撇画较多,左边第一笔不要写成横,第二笔不要写成竖,不要写成“口”。右边的“斤”第二笔要写长些。

牧:左边“牜”,第三笔是竖,收笔不能向左出钩。

振:右边“辰”略宽些,注意“辰”上边不要少一横,下边不要再写撇。  欲:左边略宽些。“谷”做偏旁,第四笔写成点。

鸣:左边“口字旁”略高。“鸟”字末笔是横不是提。

学完课文后书写生字。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生字,分析记忆字形,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教师示范指导书写,直接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三)词句教学

诗中有些词语得让学生了解意思,才能知道每句话的大意。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林樾:林中树木成阴的地方。樾:树阴。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在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句子、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适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朗读前两行时,要想象牧童中午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儿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后两行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诗句的节奏可以这样处理: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五)练习提示

第1、2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散想象,训练口语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做此题,应先引导学生接着后两行诗的意思,想象事情的结果。然后,看图根据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可先自己试编同桌互讲,再指名讲给全班同学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理解题意。

1 板书课题,提示“所”字读音及字形。

2 齐读课题,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看到的图上的景象。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把每句诗读通顺。

3 检查识字情况,指导把诗读流利。

(三)细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提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互相解答,再教师点拨。  2 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 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四)朗读、背诵。

1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 指导朗读,前两行读出悠然愉快的语气,后两行读出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多种形式练习,达到人人会背。

(五)展开想象,看图编故事。

1 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 联系课文内容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讲述、评议)

(六)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小班古诗《所见》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所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

2、板书古诗题目,读题,并解题。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4、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背诵以前学习描写儿童的古诗。

读题,并解题

听教师介绍诗人。

二、初读课文。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明确初读要求:(1)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2)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3)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评议。

根据要求读古诗。

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

并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生齐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2、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4、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质疑。

图文结合理解:牧童骑黄牛

想象牧童的歌声。理解:歌声振林樾。

朗读诗句。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齐读诗句。

尝试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一起再来读古诗。

四、读诗想画面。

通过听范读,看画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听老师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根据画面背诵。

判断古诗季节。

五、编故事。

通过编故事,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2、指名交流故事。

试着编一个故事。

交流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所见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所想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体会诗境,而在体会诗境之前,先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每首诗中总有其精华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读懂读透这些诗句,无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我就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对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生活的赞叹,是诗人贾岛在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开合想象,以此体会隐士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三、结合实际,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儿的结合实际既指结合教材的实际,又指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分别穿插了:有关贾岛的典故《推敲》,贾岛的另一首绝句《剑客》,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班古诗《所见》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案 篇七

知识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训观察、想象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准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掌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学生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

5.检查读的情况: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帮助学生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 (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 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考)

(1) 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 (学生找到“鸣”字)

(3) 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 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 牧 振 欲 鸣 闭

3.指导写字。

(1)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教师行间巡视)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匀称;“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小班古诗《所见》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所见》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8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