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5篇《《阳关三叠》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阳关三叠》教案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阳关三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曲新韵”中的教学内容。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琴歌的概念;

(2)能分析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会有感情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3)联系现实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离别赠词、古曲新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珍重友谊的美好情操。

3、过程与方法:

(1)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2)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谊,教育学生珍重友谊,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附点节奏的准确。

3、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诵古诗,感受离别情。

1.投影离别短片(播放录像短片,配乐二胡独奏《阳关三叠》),学生观看后谈短片内容。

请学生描述一下影片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想到了哪些古诗或诗句?

2、学生吟诵关于送别的古诗句并给予鼓励赞赏。

(短片导入,引发兴趣,铺垫氛围:本课从一段关于古人送别的短片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离别的情境中,进而由离别诗发展为离别琴歌,环环相扣,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二、唱琴歌,抒发离别情

过渡:在我国古代,古诗与歌是不分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那么古诗入歌又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大家仔细听,看你能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出熟悉的东西吗?(激发学习兴趣)

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教师边弹古筝边范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学生听后回答。(有《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

2、揭示歌名,并解释“三叠”。

3、学唱旋律。

(1)讲解旋律特点。

(2)初步视唱歌谱。

(3)根据学生情况解决难点。

A)66的八度大跳要注意音准和切分音的节奏。

B)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C)﹥重音记号的唱法。

(4)生跟琴哼鸣旋律。

4、练唱歌词。

(1)理解下阙词义。

师:歌曲根据旋律发展的需要,在诗的后面扩充了一些歌词。(投影词)

学生齐读。(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历苦心宜自珍等)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其大意(投影并指名读)。

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无限关怀,及重视朋友间的友谊!

(2)齐唱歌词:用歌声来表达王维对朋友的留恋不舍与惆怅心情。

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点评:我能从大家的演唱中捕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眷恋之情。

三、曲处理,升华离别情。

1、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生欣赏后划分上下阕。

2、练习上阙(情感表达:忧伤的、深情的)。

3、练习下阕。

(1)练习两个“遄行”。

(2)练唱结束句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教师用古筝伴奏)。

学生变化形式演唱全曲。

(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拓延伸,借曲传别情

拓展1:了解这首琴歌的影响

这首感人至深的琴歌我国民歌音乐的长河中已流传千年而不衰,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

投影: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以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拓展2:创编《新阳关三叠》

学生创编歌词并点评。指名1——2位学生,把编好的词投影到屏幕上,老师或同学给伴奏,学生齐唱。

(由古代延伸到现实,开展创造性创编活动: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离别,激发学生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之情,开展创编歌词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结束语: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此事古难全”,我们又怎能一味要求“天随人愿”?既然“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又岂能“儿女情长”?当离别到来时,让我们潇洒地挥一挥衣袖,高歌一曲,道一声——“但愿人长久,(师生齐)千里共婵娟!”

《阳关三叠》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4)学生第二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音乐的表达,特别是上、下句的情感对比。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6、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1)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觉得在乐曲的表达中,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创作背景可做选项)

(2)对,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那么古代表达这种离别之情的诗句有那些了。接下来我们也把这首作品进行三度创作,课前给大家布臵了作业,请大家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创作作品。

三、拓展与延伸

1、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改编器乐、演唱等形式。

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代琴歌。请学生回答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或散文等。

四、评价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自评、互评,师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1、做为一节参加校级优质课比赛课例,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准备的太充分了,感觉上课时太容太多,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

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及展示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还不够信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锻炼。

3、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4、对于在课堂上部分没有带器乐的同学的关心不够,应该随时调整课堂结构,让这部分同学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当中。

《阳关三叠》教案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阳关三叠》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曲,第二部分是琴歌。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本课选择的是第二部分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乐原汁原味的韵味,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选择重点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而合唱版则作为对比进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了解琴歌的概念;能分析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并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能吟唱上阕;

教学难点:

使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开展对作品改编的创造性活动;

四、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因为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较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情感;并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五、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视唱法、讨论法、吟唱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的事件相关内容入手,引发学习兴趣,铺垫学习氛围)

1、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古琴、现代舞作画2分钟)

提问:在这个片段中使用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乐器?

学生观看片段并思考回答

本课在引入部分设计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古琴演奏片段开始,用美仑美奂的音乐与画面,拉近古代音乐与现代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与体验:(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

1、引出古琴

师:我们的`古代音乐之旅就从刚才片中出现的乐器——古琴开始;

2、琴歌概念;

3、欣赏: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要求:吟唱上阕并注意下阕对比上阕在音乐要素处理上、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欣赏:合唱《阳关三叠》(王震亚改编)

讨论:琴歌与合唱两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

(三)、创造与活动(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探讨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

1、观看卞留念改编的《阳关三叠》,(加入流行元素、多种音乐形式组合等)

辩论赛:这样的改编好不好?

2、借鉴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分小组设计2010年广州亚运动会的闭幕式片段,要求使用或改编《阳关三叠》。

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是现代的中国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两个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保持与创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肯定同学们的表现并要求同学们继续关注古代音乐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

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

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见解,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阳关三叠》教案 篇四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

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3、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阳关三叠》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和竖笛版《阳关三叠》为重点教学内容,以古琴版为辅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借助古筝的基本指法“钩、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结合小声唱并了解“三叠”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2、能够感知音乐,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

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二胡、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课(播放课件一)

1、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音乐你会选择以下哪首? 播放(课件二)学生自行选择音乐并阐述选择音乐的的理由。

二、学主题,听曲、人声模仿古琴 。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课件三曲谱)。

2、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

(课件四)朗诵要求

(1)按平时朗诵方法读出诗的韵味。

(2)、按歌曲的节奏去读。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4、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1) 发声练习(课件五和六)跟老师一同发模仿古琴的声音发(deng)唱。

(2) 播放(课件七)简介古筝。

4、完整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播放(音乐课件六)

学习提示:(播放课件八)

(1) 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

(是简单的重复吗?(三次,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2)边听边思考,集中注意力体验,边听边画旋律线。

(3)师带唱(播放课件九):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5.欣赏二胡版( 播放课件十)。

学习引导:这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变化?( 二胡、稍慢、中强、更加伤感)

6、 齐唱。为了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随伴奏并在重拍处模仿古筝的弹奏指法(钩、抹、托)齐唱《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十二)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会乐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跟唱。

三、创造与活动 情境创编与体验

1、 通过我们的学唱以及相信大家对于这首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这样一台音乐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发挥想象。

创编提示:(播放课件12)创编

(1)、自主创编古代人的离别情景。

(2)、A、编情景,要求创编现代人的告别情景。

B、加肢体编唱2/4拍的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打破这古琴曲欣赏闷气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歌曲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

四、总结

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

五、在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歌声中结束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八年十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阳关三叠》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