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毛主席在花山》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_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23_毛主席在花山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苏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五 篇二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针对中等以上学生) 3、学习在阅读中提问。(针对中等以上学生)

4、感受晏子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针对优等生)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在阅读中提问,到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学会了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并能够通过阅读释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

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人物介绍,揭示课题。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1、简介晏子:名叫晏婴,身高不到五尺,大约现在的一米四左右。他是齐国的大夫,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板书:晏子。学习生字“晏”。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板书:使楚。

快速读课文,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什么事?楚王为什么要这么做?(针对中等以上学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并完成下面练习。(出示)。 ①楚王( )次想( )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 )。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2、交流(针对中等以上学生) ①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②楚王之所以侮辱晏子是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③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④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三、提出问题,合作学习(针对中等以上学生)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我们来看看晏子是怎样与楚王斗智,维护国家尊严

的。课文的那部分是写这一内容的?(3——5自然段)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这部分课文,思考: (1)楚王用那些方法侮辱晏子?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3)结果怎样?

3、小组合作学习

四、抓重点句,感悟人物(针对优等学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晏子话中含着的意思。 (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学生各抒己见后,得出: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

师:那么楚王就是狗王了,楚王当然不干!于是只好。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练读,指生读。

师: 晏子和楚王的第二次斗智,请同学们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冷笑”(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只好陪着笑”(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为四字成语:挥汗成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 读四自然段 :练读,分角色读。

③、师: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原因是:水土不同。(南橘北枳)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可见楚国环境(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楚王的“笑嘻嘻” “得意洋洋”(笑里藏刀、居心叵测) 读五自然段;练读,齐读。

五、总结课文,夸奖晏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书课题:7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 蝙蝠 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①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②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4)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渎好疑问的涪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来写?

2、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①蒙上眼睛 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

②堵住鼻子 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 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屯行

④堵住耳朵 很快就跌落到地,亡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交流,相机点拨。(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 (板书: 做法 结果 思考 )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

(板书: 发现 原来是……)

(6)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7)小结

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大月巳实验,刁;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巨大恩惠)

又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

应该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会学生浏览阅读的方法。

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4、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

(四)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练读,交流读,评点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板书:贴切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我的家→(舒适温馨)描写、介绍

⑵村民生活→(恬淡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抓鱼、虾、蟹

⑵丢野花

⑶摘茶叶

⑷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