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科学技术的成就》,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一

第20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863计划的涵义,计划的总体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握 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

能力培养:分析 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

情感认识: 1、激发我们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一、课前预习

1、(      )年3月,中国科学院王大衍、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                                     》,提出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        )、(         )、(         )、(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4、1996年我国将(         )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5、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           )时代,以(          )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 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6、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  (            )人。

7、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通过(            )变成了现实。

8、《                    》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 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9、提出“星球打战:计划的国家是(          )。

10、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           )计划,并如期 完成了所担任的任务。该计划对揭开(           )、改善(          )、提高

(              )有重大意义。

二、课堂研讨

1 、“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3、思考题

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载人升空的第三个国家。想一想:我们在经济上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摘高新技术的研究?由“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你想到了什么?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你能说一说计算机网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吗?

三、课 堂测试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

2、863计划的倡导者是    ⑴钱学森 ⑵王淦昌 ③王大珩 ⑷杨嘉墀 ⑸陈芳允 ⑹袁隆平 ⑺邓小平     a.⑴⑵③⑷   b.⑵③⑷⑹   c.⑵⑷⑸⑺   d.⑵③⑷⑸

2、1996年我国将哪一项高技术列入863计划的第八领域?           (   )

a.克隆技术   b.光导技术   c.超导技术   d.海洋高科 技

3、制 定 “八六三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                           (   )

a.高技术     b.国防科技    c.农业      d.教育

4、我国的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些人?                           (   )

a.科技工作者    b.教师        c.公司职员     d.学生

5、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 现中 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 计算机网络      b. 电视       c. 报纸         d. 书本

6、下列关于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可以查阅 各种信息资料       b网络可以进行过程教学

c网络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d网络有利无害,无需自我保护

7、小刚是一个中学生,他的下列上网行为错误的是 (   )

a.浏 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b.给网友发电子邮件

c.在家里超时无节制上网      d.上网做别人设计的试题

列举题:

列举被列入863计划的高科技领域:

四、学习体会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二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 “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通过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比较中国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制造核武器方面所用的时间图表,提高学生历史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认识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两弹一星”,二是“籼性水稻”的推广,从整体看,内容过于简单,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本课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拓宽,调动学生大量搜集资料,充实本课内容。二是要联系实际,把历史引入学生的身边,使学生有效地去感性认识。三是深入挖掘,如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分析国防建设与战争、和平的关系,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②根据史实联系现实,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④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全班共享。

从邓稼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

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学生展示搜集到神五、xx年“神六”的情况)

原子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而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袁隆平和籼性杂交水稻的资料。教师展示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xx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巩固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从我国国防、农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来看,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三

课题

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

内容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内容

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

情况

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过程

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教学重点

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

·航空博物馆:

·中国科普博览:

·科学abc: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index.html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1)时间

(2)意义

2.导弹的研制

3.航天技术的进步: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人民的支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

导入新课:

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教师寄语:

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浏览报纸。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生介绍1-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xx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xx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堂效果流程图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本课设计以“感动中国、震动世界”这“一个中心”作为出发点和中轴线,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最后,课题研究和历史教学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开展,使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然而,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战略角度出发认识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

3.通过引用材料使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更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使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863计划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总体目标;863计划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通过引导学生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今国家政策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增强对863计划的感情认识;通过合作研讨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让学生感受“高技术与我们同行”。

3.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a.863计划的内容。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影响。

2.处理方法:a.通过课前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归纳概括,加强对863计划涉及领域的理解。b.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联系学生身边实际,感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3.难点:863计划涉及的科技领域,学生对科技名词比较难于理解。

4.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领域的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前导学

1.查找863计划的背景资料及四位科学家的相关材料;

2.学生分组准备863计划成果演示材料;

3.学生准备辩论活动;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教学资源

1.课件。

2.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网站。

3.《高技术通讯》杂志(科技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中国科技信息所)。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基因”“克隆”“纳米”“数字化”这些名词吗,这些名词的出现与什么领域的发展有关?

正如大家所说,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人们的生活;我们一起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看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如何发展高技术,从决策到实施,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它需要我们几代人长期的奋斗。

板书课题: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生回答:知道(有可能知道一些),可由其中一点展开话题简短地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并进一步回答这些名词的出现与科技领域的发展有关。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多媒体演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授新课

1.“863计划”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863计划”,谁能讲一讲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高技术作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认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今天,几乎在所有的政府规划和纲要中,高技术都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国家的高科技。邓小平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作出批示。因提出和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故这项计划称为“863计划”。经过反复论证形成《863计划纲要》。

引导学生看小字材料,把握863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理解从战略角度出发,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认识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努力,力争达到此目标。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背景;联系课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现在经济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搞新技术的研究?”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863计划涉及了哪些领域?

学生在分析思考中体会863计划制定的及时性、必要性;并从四位老科学家故事中感受殷殷爱国之情以及对国家领导人英明决策的敬佩之情。

学生阅读、理解国家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层层设问,展开话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处理提出和决策的故事中要注意情感因素,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国家政策的讲解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年龄避免枯燥地说教。

指导学生明确863计划涉及的领域,并给予一定的解释说明。通过课前围绕“高技术与我们同行”这个主题,指导各组学生收集有关领域的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各组在高技术成果展示会上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活动,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认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高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充分显示出小平同志“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指示的重要意义;体会到863计划也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让学生活动后谈谈自己的想法。

由学生的谈话,启发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自然过渡到作为高技术领域之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问问学生上网吗?上网的感受如何?

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①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②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对待负面影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学生不理解的领域,可以大胆质疑。

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组织“高技术与我们同行”──863计划成果展示会;各组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生动有趣地展示八个领域的成果,内容注意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或者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开活动,“记者”以现场报道的方式介绍、采访各展台的情况,让人们感受有趣的科技、全新的生活)

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上网的感受。

学生组织材料展开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自由阐发观点,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的认识。

由于科技领域的名词学生平时接触得少,比较难于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也促使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开展活动由学生主持:您想了解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您想知道转基因食品、核能利用是否安全,什么是数字化生活?宽带网络是怎样把我们带进知识时代?您想了解外层空间技术的发展吗?就随我们一起去参观成果展,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学生分为四组介绍,一定要联系最新成果加以介绍,如: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通过活动,增强各小组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然。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辩论后,教师要及时点评。

结合课本的动脑筋引导学生要积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自护意识。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提高学生遵守文明公约意识。

本课小结

教师可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串联知识点,以歌谣的方式加以总结。

高瞻远瞩计划行

八大领域成果显

信息时代勤学习

勇于创新展未来

学生代表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

奇思妙想:

“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学生课后完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社会发展意识。

科学技术的成就 篇五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概括了解863计划,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填充

时间 成就 意义

863计划 1986年开始 涉及       、        、         、

、         、         、和           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         。 造就了一批新一代高水平人才,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及以后 人类进入            时代,以          为特征的数字化在改变着世界,        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80%是          。 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人民生活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请你以自身的体会和周边事物为例谈一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网络?

三。达标测试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是(    )

a  星球大战   b 信息技术   c  新技术革命   d 政治革命

2、863计划的批示是由         做出的                           (    )

a  周恩来   b  李鹏   c  邓小平   d

3、1996年又列为《863计划纲要》的科技领域是                   (    )

a  生物技术   b  航天技术   c  新材料    d   海洋高技术

4、在多万上网人数中,其中青少年占                        (  )

a  60%以上   b  70%以上   c  80%以上   d  90%以上

5、“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今是通过   (   )形式变成现实

a   计算机网络   b  看书   c   听新闻   d   借助信息

6、材料解析题

① 图中四位老科学家是我国哪一计划的倡导者?

② 这一计划的提出和批示都是在什么时间?

③ 此计划涉及到我国哪8大技术领域?

④ 通过学习,结合今天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7、 生活链接题

有条件的同学,向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

四、总结评价

你的收获:

你的困惑:

第18课达标测试答案

1.c  2.c  3.d  4.c  5.a

6.863计划;1986年3月;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1996年增加海洋高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自主完成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学技术的成就》,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8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