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潜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比较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杯具?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我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资料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光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最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刻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杯具?(训练复述潜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杯具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比较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比较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比较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此刻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证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那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我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完美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杯具仍在继续。你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以前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此刻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透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杯具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此刻的破败比较;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述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三、合作、探究课文

(一)语言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学生交流。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二)写法探究

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浮?

2、学生交流。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口语训练:

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书面习作:

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

现在的罗布泊(消亡)

消亡的原因(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盲目无知的破坏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反思。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也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学生们虽然学习说明文不多,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品味准确鲜明的语言。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概括要点和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听flash《月牙泉》

师: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担忧、惋惜…)

师: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课文《罗布

泊,消逝的仙湖》,和变化有关吗?

(设计意图:由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由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课文学习

理解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解题

你能从标题中品出哪些信息?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标题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的积累情况,并交流预习时边读边划出的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特别是重点字词音、形、意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思考:(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二)、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三)、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青海湖、月牙泉)

(四)文章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

(一)、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1:“水充足——过去的罗布泊: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板书“绿洲”

你怎样理解生命的绿洲?(孕育,敷衍,滋润生命,是生命的沃土。)

有:“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有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水充足而且清澈,引来了许多的水禽嬉戏玩耍,是美丽的仙湖。 板书“仙湖”

2、文中有没有写到人的活动?

明确:有,张骞惊呆了,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斯文·赫定惊讶了,他乘舟游赏;还有第6段的“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说明人们有美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这里才热闹繁华。

3、因为有充足的水,过去的罗布泊是绿洲是仙湖,周围热闹繁华。罗布人诗意地栖居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这个美丽的仙湖有多大?

明确: 20世纪1000多平方公里。

1000多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永兴县城区面积是14平方公里,郴州市区面积约80多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折算一下,约是几个永兴县城的大小!又约是几个郴州市区的大小!

(二)、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1: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2: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板书“荒漠 死湖 ” )

相对于过去的热闹繁华,现在是死寂恐怖,没有生命,难得有勇士去考察,也一去不复还了。(出示图片,余纯順碑)

(三)水,这么多的水,说没就没了,在什么时候消失了?

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果呢?

明确:是改道、四盲。

1、哪四盲?学生齐读。

作者说“四盲像巨大的吸水鬼。”说说巨大的吸水鬼有多大?(学生举例文中的数字说明)

归根结底,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人)

这会是那时人们的初衷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2、问题出在哪?

明确:问题出在“盲目”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求索取,以为地球可以无止境地提供人所需要,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3、从罗布泊的消逝应吸取什么教训?

永兴也好,郴州也罢,都在大兴土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了罗布泊的前车之鉴,你想对县长、市长提什么建议?

4、课文不仅有对罗布泊消逝深表同情,还有对人的强烈谴责。作者是怎样谴责的呢?

明确: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和 !说明作者的谴责悲愤之情。

(四)一个副词“又”,说明相同的悲剧在重复,那么还知道有哪些悲剧在重复?

明确:还有,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 ,大有干涸之势

我看到一则有关青海湖的现状报道,青海湖,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课开始听到的“月牙泉”歌声中传递的担忧同样痛心的存在。除此之外,还有吗?

而这一切也都是谁造成的?

多媒体展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

齐读后面两句。

悲剧在重复,因而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课文,作者字里行间在呼吁什么呢?请你来填。

多媒体展示:

救救青海湖,

救救月牙泉,

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

我们把“救救我们自己”接在这句的后面,齐读一遍,读出振聋发聩的力量,让这呼吁让更多的人听见!

生: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生生、师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自己的正确的环保意识。)

五、情感体验

1、文字让我们触摸到罗布泊的美丽与恐怖,读了课文,我们的心情是 难过 愤怒 沉重……这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不仅有真实性,更有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吴刚在深入的调查和实地的考察中,他的感情一定比我们更深刻,也更复杂。

多媒体展示: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体验到的感情,并用你的。声音表达出你体会到的感情。

学生交流: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明确:胡杨号称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腐,足见它生命力的顽强。“不愿”“挣扎与痛苦”“求救”等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胡杨的痛苦,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话,“裸露的胸膛和一道道肋骨”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在70度的高温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痛苦和无奈。也来读一读。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遗憾之情和强烈的谴责。

明确:“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的手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师: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出排比的气势,读出作者的呼吁之情?

4:“救救”要读的一个比一个强,语气要强烈。(齐读)

老师也想说一句,最容易忽视的一处,第14段,“罗布泊消失了。” 一个短句,自成一段,可以感到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兼以拟人、排比手法的使用,展现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景象,然后透析了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联想到月牙泉、青海湖的颓势,进而激发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培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其实文中每一个词句,包括最客观的数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和依然在发生着的悲剧,作者在深深的忧患,人们也在深刻地反思:如果人类不懂得珍惜,罗布泊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我们有理由相信:

(多媒体展示)

造成悲剧的是人,

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总结课文,对课文知识再次整体梳理,深化课文主题,有效联系现实。)七、布置作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调查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在《月牙泉》的伴奏音乐中结束本课教学。)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原因:“改道”、“四盲”

昔日: 罗布泊 今日:

仙湖、绿洲 神秘、沙漠

同样的悲剧: 青海湖、月牙泉

作者感情:痛惜心情,忧患意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对学生的评价,第一要参照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第二方面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的表现,而学生对课文学习中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各种素质培养应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应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本节课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有效组织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营造出了一个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思考问题,合作交流,质疑探疑,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让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让人痛心疾首。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营造课堂气氛,感性资料的触动、抒情语句的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振动,坚定树立保护我们环境的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学情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闭塞,对外界认识较少,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有限。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课外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便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及题解。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教学流程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 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⑴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⑵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⑴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1、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⑴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结合文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体会作者并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难点:

结合文章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记得在开学之初,我给同学们放过一部央视记者柴静录制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那同学们能不能回忆并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用这样的句子“通过……揭示……告诉我们要……”进行概括。

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柴静为此片的录制做了哪些工作,付出了哪些努力?

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以外,我还觉得还有……使得此片不仅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就是电视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这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

二、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特点要求真实,及时,反对虚构,注意:在及时性方面,消息、通讯是最强的,报告文学在时间上不像消息和通讯报道的都是前一天或当天的事,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文学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蕴含着作者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

三、感知课文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章来看看,这篇文章节选自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奖《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题目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题目告诉我们那些基本信息?

2、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全文,可以仿照刚才我们概括《穹顶之下》的方法,用本文“通过……来揭示……告诉我们……”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我们用文中具体的内容来印证

今:荒漠恐怖。

昔:绿洲仙湖。

原因:四盲。

四、研讨写作特点

本文是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优势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体现这种优势的:

(一)、第一个特点真实性

1、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真实的再现眼前的所见所闻:

文章从第十五自然段开始,引领我们看到“号称千年不倒的胡杨林”,看到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引领我们来到罗布泊的边缘,看到“大地裸露的胸膛”,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在作者的心被深深刺痛的同时,我们的心何尝不被深深刺痛?

(二)、报告文学不仅注重真实性,还注重其文学性(形象性、抒情性)

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悲剧的原因,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

五、拓展

幻灯片出示罗布泊湖心的一块石碑,你也在这儿立块牌子,写上一句话来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要有生态意识。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8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