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优秀7篇

发布时间: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端午的鸭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端午的鸭蛋 篇一

2004-2005学年中学语文新教材点拨—创新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二、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三、     研讨与探究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

生:“吱――”

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生:(看书,简要描述)

师: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四、           拓展与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师: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读名言,结束全篇)

(提供学习网站地址,学生课后可以上民俗论坛继续讨论)

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

陈  亮

端午的鸭蛋 篇二

17端午的鸭蛋

周村三中 张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款名菜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明确教学重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放到后面学习。

2、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整体感知课文

轮流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

自学指导一

要求: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这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突破重点。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自学指导二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进行交流,品味语言,自己在书中做出旁批

交流反馈: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⑵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⑶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回归生活 分享体验

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

创设情境 深刻反思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由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布置作业

1、  把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文章。

2、  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字数三百字以上。

端午的鸭蛋

闲适自由              轻松幽默 趣味盎然           雅俗共赏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篇三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端午的鸭蛋》。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芳华期的学生,有猛烈的求知欲和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肯定的奇特体验和见解,而且有表达小我私家看法的欲望。传统文化对今世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力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泰西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了解了解传统文化的时机,越发不知道怎样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猛烈碰撞的实际,他们必要适当适时的引导。

凭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学生的环境,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的】:了解端午习俗,感觉鸭蛋包罗的文化意味和民风风情。

【本领目的】:1、学会搜集资料,扼要报告见闻,有层次地颁发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绪目的】:提倡爱惜传统文化,引发民族自大感。

【教学重点】:通过咀嚼平庸自然而又韵味统统的语言,感觉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变更自身材验,感觉一样寻常生活中的无穷意见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怎样让学生学会咀嚼传统习俗文化呢?照旧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咀嚼语言,引导学生渐渐从外貌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末了上升到开端意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头脑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根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实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夸大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纪律。

3、注意文本的学习,通过重复朗读来咀嚼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景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运动中全面进步语文素养,造就学生自动探究、连合互助、勇于创新的精力,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本领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贝。

端午的鸭蛋 篇四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端午的鸭蛋 篇五

一、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端午的有关习俗)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思考:(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

感情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

蛋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

引袁枚文作证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            平淡有味   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     脱口而出   直率朴素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  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            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分享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由对民俗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

五、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

我县春节期间各地舞龙灯、跳五猖的一些图片;郎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乡《云舞》在市里参加演出的图片。学生谈一谈我们家乡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了那些工作?还有那些民间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

(屏幕展示)

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板书:

端午的风俗                       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                       运用语言

三、点评

本文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在设计中,以语言为立足点,反复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知达到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如今的中学生对于众多的民俗是相当的陌生,这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增加了解;还指导学生搜集、调查、整理各方面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课文所写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民俗又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能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珍惜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崇洋的目的,从而达到道德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端午的鸭蛋 篇六

端午的鸭蛋(简案)

西周中学 夏君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 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目标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确定为教学重点,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本篇课文我拟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说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目标1、目标2、目标4((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对于目标3即本文的语言特色只做初步的感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创设情景 忆端午”、“初步感知 说风俗”、“赏读文本 品情趣”、“拓展迁移 诉真情”。

(一)、创设情景 忆端午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从而达成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二)、初步感知 说风俗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

(三)、赏读文本 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 诉真情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第四部分 板书设计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理出作者行文思路即(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然后由高邮的端午风俗引出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品出作者的童趣,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又由作者对高邮鸭蛋的描绘品出乡情,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描写鸭蛋络子和高邮鸭蛋的内容就像是高邮双黄蛋的两个黄共同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小小的咸鸭蛋带给了作者无数的乐趣,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生活的感悟。今天,我将这样一枚高邮双黄蛋带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个鸭蛋一样圆圆满满,幸福平安!谢谢大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端午的鸭蛋》,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8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