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5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

课时划分 篇二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xx

②247的平方根是xx

③0.2的平方根是xx

④3的平方根是xx

⑤的平方根是xx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总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试卷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一节引入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从算式到方程,继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进行了探究,让学生体验未知数参与运算的好处,用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差异网★www.chayi5.com√题(即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本节课是在承接小学学习的简易方程和刚刚学习的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及整式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力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七年级学生对于方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方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要选取具体的问题情境,逐步抽象。

七年级的学生很想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相互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归纳等能力,提高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认识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在练习中巩固和熟悉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方程,能检验出一个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种进步。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形成概念

三、应用新知 巩固提高

四、感悟反思

五、名题欣赏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8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