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枣核》 篇一

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枣核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依据课标,理念课题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二、纵横联系,明确教学目标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作者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诵读、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深入体会海外华人故土的依恋之情。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及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饱含深情的语言,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这情。

2、教学难点: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情感互动,注意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枣核(1)

1、自己导入: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1935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7年的欧美生活,其间创作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建国后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后调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赴美旅途,参加30年来大陆与中国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到一些大学作巡回讲学,历时4个月。1980年完成《美国点滴》,课文即出自于此。

3、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引导学生: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学生作的圈点,自己排难解疑。)

4、认读识记

萧乾(qián)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坳(ào) 篱笆(lí ba)

5、研读课文,结构梳理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与学生互动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引导学生: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6、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7、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枣核(2)

1、自己导入:《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生听)

2、互动研究

(1)提问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快速通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与学生讨论: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与学生互动: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与学生互动: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与学生互动: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与学生互动:“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是了试种。)

②、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与学生互动:“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③、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与学生互动:“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激励学生回答:作品的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抒发了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可以用这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4、教学反思

七、作业处理

重点词语在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完作者及通读全文后督促学生熟读识记。探索练习在课后进行。其它的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情况而定。

八、板书设计

作品标题、作者简介、识记词语、文章划分等主要内容。

九、教具准备

课题教案、说课稿、教材、辅助教材、白纸钢笔等。

《枣核》 篇二

教学目的: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朴实的叙述

2.精巧的结构

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揣(chuāi)瑙(nǎo) 篱(lí) 蹊(qī) 跷(qiāo) 掐(qiā) 嫣(yān) 倘(tǎng)

坳(ào)甸(diàn) 殷(yīn) 掀(xiān)嵌(qiàn) 核潜(qián)艇 机械(xiè)长

泛(fàn)舟 匀(yún)称(chèn)

作者介绍:萧乾。1910年生,当代作家,1929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6毕业,1939赴英讲学。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记者,奔波于西欧反法西斯战场。1945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先后写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枣核》集于《美国点滴》(1980)。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枣核)

2.理清段落,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一)1—4,为什么远离祖国偏要几颗枣核?

(二)5—10,为解相思之苦,在美国模拟建“北海”。

(三)11,点明中心(整个段)。

〈补充〉解词:①蹊跷:奇怪。②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不实的动作)③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④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寿命不长了。风烛:风中摇摆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剩余的年岁。

⑤不约而同:事先并没有过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⑥倘若:连词,表示假设。⑦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

⑧殷切:深厚而急切。⑨匀称:均匀。

⑩追忆:回忆。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1段①“再三托付”是什么意思?

(一次又一次,多次)——索刺核(板书)

②而且“我”觉得这个枣核的用途怎么样?(蹊跷)

③文章开篇是怎样一种写法?(设置悬念)

2段“他已经在车站上等了”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这几个枣核重视、盼望心切)

3段,他殷切地问我,见到枣核后有什么表现?(板书)

(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比喻)这时读者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4段,当“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时,他有什么反应?

(一面……一面……)故弄玄虚。

第二部分

5段,不仅“他”故弄玄虚,作者也故弄玄虚,宕开一笑,写起沿途风光来

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枫城

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写出美国生活的优裕(拟人)。

6段,解释买房子。

7—10段①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7段②后花园布置得怎样?(精致匀称)

(强调作用,把游子之心表达得自然深沉。)

8段“我们家的‘北海’”是怎样建成?

(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买下来……拉回来)

表现游子的?(一片痴情,这是故土的缩影)

9段,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细心?(小凉亭、红庙、白塔)

可以说,北海的每一处景致一直印在他的心中。

10段,“他告诉我……”

身在异国,心在故土,这就是游子的心境。

第三部分

点明中心(整段)

第二课时

检查生字词,复习上课所学的内容。

写作特点1.叙事朴实。

做书后练习

[作业 ]书后练习七,预习《榆钱饭》,查生字词。

结尾段含义:

《枣核》 篇三

《枣核》这是一篇优美散文,选自《萧乾文集》,文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枣核》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枣核》阅读原文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阅读题目(一)

1.仔细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24分)

2.根据选文内容,你觉得文中朋友所说“没出息”应指什么?可用文中的原句回答。(18分)

3.选文部分主要从三个行为来体现友人对故土的依恋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请选择正确的一组归纳。( )(24分)

A.踏访后花园/选买假山石/追忆北海泛舟

B.试种枣树/堆叠“北海”/想像荷塘佳景

C.踏访后花园/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

D.试种枣树/选买假山石/追忆北海泛舟

4.请根据划线句提供的信息,展开想像描写一段北海荷塘佳景。(100字左右)(34分)

《枣核》阅读答案(一)

1.后花园布置精致匀称,所种植物垂杨、睡莲等具有家乡味,景点(假山堆叠和布置)体现“北海”特点。(共3分,每点1分)

2.主要是指“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一句。(2分)

3.C (3分。答这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主要”、“三个行为”、“故土的依恋”和“民族感情”;“试种枣核”还未进行,“选买假山石”为堆叠“北海”,因此不是选文中的主要行为。)

4.略(共4分。几个信息要注意到:“他同老伴”、“北海泛舟”、“睡莲清香”、“荷塘佳色”,能紧扣这些信息来写,并注意描写的生动形象)

《枣核》阅读题目(二)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如何理解“她劈头就问我”中的“劈头”一词?

3.“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4.“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手栽”一词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感情?

5.“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

6.“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到底“缺”是什么?

7.老友“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什么还讲自己“没出息”?

8.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

9.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游子的心境”。

《枣核》阅读答案(二)

1.答案:朋友向我倾诉思乡之情。

2.答案:“劈头”乃直接之意,同窗与“我”相别数十年,相见后没有客套寒暄,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其思乡之切。

3.答案: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

4.答案:“手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寄托了其无限思乡之意,充分流露出友人的爱国情怀。

5.答案: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6.答案: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

7.答案:既是一种自嘲,又含有一种喜悦,表明国外虽好却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身为炎黄子孙的老友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8.答案:所想:①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③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枣树;所做:①堆假山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9.答案: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枣核》 篇四

六 枣核 预案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xx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枣核》》,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