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一

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XXX,20XX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 -10x+9=0 是 1 -10 9

(2)x +2=0 是 1 0 2

(3)ax +bx+c=0 不是 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 -5x=3x 不是 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 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

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bx+c=0 (a ≠0)其中,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记住,a 一定不为0,b 、c 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 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2-4ac 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 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

(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 =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 <0,方程无解;若n=0,则x=0,若n >0, 则x=±n 。同学们能明白吗?

(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 -2x+1=0 (x-1)=0(让同学回答)

需要变换的:2x +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 +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 +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 +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5 形似 x=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 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5x-1=0 答案:x=±+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 ,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 ±2-4ac )/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 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 -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 2) 2-4x(-4)x3/(2x3)

化简得:x1=(1-)/3 x2=(1+)/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

(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

比如说ab+ab 可以化成ab (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x(nx+b)=0 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 +5x+1=0

则可以化成4x +x+4x+1=0 x(4x+1)+(4x+1)=0 (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 练习题:x -5x+6=0 x=2 x=3

x-9=0 x=3 x=-3

4、总结: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 系数,会用Δ=b-4ac 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

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篇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  .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

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 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元二次方程 篇四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 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如果 且 ,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的含义。

第 1 2 页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它有着广泛的实际背景,可以作为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 经过两年的合作,我们班的学生已比较配合我上课,同时初三学生观察、类比、概括、归纳能力也都比较强,不过对应用题的分析他们还是觉得很头疼,在今后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

2、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是一次方程向二次方程的转化,是低次方程转向高次方程求解方法的阶梯。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二次函数的特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8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