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落花生》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时目标: 篇一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落花生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生4个生字,正确选择多音字“空、便、种、应、熟、 散”在本课中的读音,理解15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

找重点段,并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分段。

2.学习“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找出重点段,理解父亲的话。

3.进行朗读训练。

4.完成作业本1—3题。

教学过程:

一、实物出示,揭示课题。

1.师板书“花生”二字,请学生说说对它的了解。

2.师:“花生”还有一个名字,叫“落花生”,谁知道这么叫的原因?

(它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

3.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

请大家听课文的录音。

二、自学课文。

1.师引:那么课文是不是些了你们所说的内容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要求:读后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什么。

2.交流:

课文重点记叙了作者一家人品尝花生时的谈论。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

3.师:课文除了写作者一家人的谈论,还写了和“落花生”有关的哪些事?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

4.按课后练习1要求,给课文分段。

5.检查分段情况,并说说理由。

三、学习重点段。

1.自由读重点段。

2.一家人是怎样谈花生的好处的?圈出有关语句。

姐姐:味美

哥哥:榨油

我 :便宜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认为花生可贵之处是什么?

投影片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这段话的?

①父亲是拿花生与什么进行对比?

花   生                     桃子、石榴、苹果

埋在地里                    高挂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爱慕

不好看                       鲜红鲜绿

②为什么要这样比?这样理解课文对不对?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c、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者是不好的。

③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其实是在赞美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藏而不露)

4.父亲为什么对我们这样说?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喻人:虽然好看                 只讲体面

可是很有用               对别人没好处

5.“我”有没有体会到父亲话的深刻含义?(读第13自然段)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学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

五、完成作业2、3题。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以重点段的理解为基础,联系其余各段,领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

3.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哪一段是作者重点写的?我们是怎样学习重点段的?

2.你认为什么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花生的这一特点跟全文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关系?

二、课文主要写谈论花生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写第一、第三两段?

(因为有花生的收获才能过节,因为父亲来了,才能有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第三段是父亲教育我们的结果。)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写“落花生”,为什么只用了短短一句?(因为课文主要表达父亲借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种花生的内容是次要的。)

四、学习第3段。

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深深地印在”)

联系作者生平介绍: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作者曾留学美国,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病逝于香港。“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 “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所以用这个题目。)

五、朗读全文,谈谈体会。

六、作业:4、5、6、7题。

附:板书设计

一、种花生、收花生                        味美

好处   炸油

议论花生          便宜

二、尝花生、谈花生                 特点:藏而不露

不好看

花生喻人

很有用

三、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小学语文落花生教案 篇三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落花生》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⑴ 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

(如,“空地”的“空”读四声 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⑶ 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

(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⑷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⑴ 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⑵ 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

(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相机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

(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⑴ 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⑵ 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⑶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 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 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 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 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⑷ 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⑸ 通过填空,加深理解:

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评析: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评析:形象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强调新感受,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评析: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①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②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评析: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教学难点 篇七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落花生》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8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