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初二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轴对称”会告诉答案。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水位升降。变化的例子举不胜举。函数将给提供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一次函数。

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学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初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

教学过程

想一想:

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下关系图中的有关部分:

画一画:

画一个梯形,并指出梯形的上、下底,画出梯形的高。

问题教学

问题1:根据刚才的画图,请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并说说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与建议:(l)让学生自己给梯形下定义,有助于训练学生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如果学生定义时,遗漏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师可举及例(2)对梯形的定义,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为什么?教师可用反证法的思想说理。然后,板书完成"想一想"中的关系图,并结合图表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3)梯形的高是指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在计算面积时高即为上下两底(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画高时可以从上底任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段,一般常从上底的两端向下底作垂线段可方便地构造直角三角形,便于计算。)

问题2:如图4.9-1,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CD,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CD,且AB=CD。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说明与建议:学生说出图(l)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通常不会有困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CD⊥AD,且指出:CD就是直角梯形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若AB⊥BC,那么四边形ABCD就成为矩形了,不再是梯形。)在图(2)中,上底AD与下底BC能相等吗?(不能,否则四边形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不再是梯形。)

练一练:课本例1后练习第l、2题。

问题3:观察图4.9-2中的等腰梯形ABCD,猜想它还可能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并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说明与建议:(l)教师要用微笑、点头、赞叹、激励的表情和话语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2)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猜想:∠B=∠C,∠A=∠D,∠A+∠B=,∠C+∠D=,是轴对称图形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等腰梯形特有的性质---等腰梯形的底角相等。(3)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可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交流,教师给以引导,鼓励证明多样化,如课本第174页的证法。教师可提醒学生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一性质。并指出:这种证法的实质是把一腰平移,从而构造出等腰三角形;对于如图4.9-2(作AE⊥BC,DF⊥BC)所示的证法,教师可指出:通过作梯形的两条高,可以构造出两个全等的直三角形等。

问题4:如何证明{CHAYI5.COM}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说明与建议:可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确认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加以证明,如图4.9-3,延长等腰梯形两腰BA、CD相交于点E,易证△AED和△EBC都是等腰三角形。EF⊥BC,则EF⊥AD,EF所在的直线是两个等腰三角形EAD、EBC的对称轴。由轴对称图形可知,也是等腰梯形ABCD的对称轴。因此,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例题解析(课本例1)说明:本例的结论,为学生在讨论"问题3"时已提及,则可由学生自已完成证明,并概括成为一个文字命题。如学生讨论问题3时未提及,则可由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然后再完成证明。

课堂练习1.课本例1后练习第3题。2.如图4.9-4,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腰长为5cm,上、下底长分别是6cm和12cm,求梯形的面积。(方法一,过点C作CE∥AD,再作等腰三角形BCE的高CF,可知CF=4cm。然后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解;方法二,过点C和D分别作高CF、DG,可知,从而在Rt△AGD中求出高DG=4cm。)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四、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题帮助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初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