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图案带来的美感。

教学板书:

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需要加强。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入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入学生空间看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入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4、结合详细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看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措施

1.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入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主要的依据是《标准》的要求和所提倡的理念"在《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降低,明确在1~100的自然数中认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并且这部分内容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在教材的编排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到数的熟悉和计算中去"(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第20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上述两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①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够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质因数"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失去了其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增加了直看和联系实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好像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渗入渗出,注重提供直看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尽量联系实际,内容的呈现、展开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用铺地砖的问题情境引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等这样的处理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应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第14页)、互质数(第83页)的概念,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第81页)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继续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样的编排使因数与倍数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数论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际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 改入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里,引进分数概念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比较少,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分数的产生"提供古人测量与孩子分物的两幅直观图,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促入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则通过直观插图,从两个方面说明1/4的含义(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在此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或精简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教学其二,将以往"约数与倍数"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不再采用唯一的、固定的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改入了过去只介绍单一的一般算法的做法,还介绍了把分母不是10,100,1000, 的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如前所述,有关分数、整除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本套教材特别注重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渗透手探讨新知识例如,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渗透,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入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数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入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熟悉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入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后的图形,发展空间看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看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熟悉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让学生判断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入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则是学生系统熟悉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熟悉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入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套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看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编排还加强了联系实际例如,从现实生活素材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介绍了容积概念后,还介绍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如第32页第6、7题);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看念

在教材的详细编排上,一是注重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重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看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学广角"单元以及数学综合运用活动中,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粉刷围墙"和"打电话"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看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入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看,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熟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本套教材注意选择知识内容深刻、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图形的变换"单元,呈现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涵了优化的思想方法,这些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现的是数学方法"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M. 克莱因)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稳定的探索数学的爱好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仍然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如安排了 14个"你知道吗?"6个"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入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看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入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概念,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1~20各数的因数个数有什么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如,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法"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出,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材展示了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五、课时安排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 4课时左右

5、通分 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 删除用 "倒推" 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此前的各类数学活动中曾经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考虑到上述具体学情,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策略角度重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体会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从而使原有的相对模糊的认识趋于清晰和明朗,使原本相对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具一般意义。

2、"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六单元"圆".

本单元教学圆的知识,主要有圆的形状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作为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线图形,圆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较为直观的层面,还应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形成更多、更有价值的感悟。

3、"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是呈现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之一,而呈现和描述数据仅是统计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在于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篇五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xxxxxxxxxxxxxxxx。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xxxxxxxxxxxxxxxx。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8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