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重点难点 篇一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注释: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②词义辨析:

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

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

2、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

天净沙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

天净沙江上

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

天净沙

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

3、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

2、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拓展延伸

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教学目标 篇四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9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