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8篇)

发布时间:

《伯牙绝弦》的教师实录,还在等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8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四、自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b、说话训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出示课件训练题]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感受到了吗?于是发出了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符合当时情景的话。)(知我者,子期也!)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⑸总结: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希望,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希望,断绝伯牙对艺术的追求)

6、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传说,也谱写了一首同样优美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一起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其余时间诵读,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  《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或有回避情况,例如:学生说“郁郁葱葱的森林”时,我没有进行引导为“葱葱森林”,因为一时间想不到怎么说就回避了,很不应该。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例如在朗读感悟上担心时间不够,没有引导读中感悟到位。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三

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啊,这个语气词要又轻又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么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又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方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什么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什么?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比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又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什么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什么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什么?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又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五

这次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所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经典诗文。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内容特点,主要设计了“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可分为学生的“读”和“悟”,“说”和“写”,老师的“导”、“染”、“补”。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读贯穿始终。新课导入后,就按照“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的目标,确定了五个读的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或教读,要求学生注意老师读的停顿和语气;二是学生按照提示自读;三是学生试读,老师指导;四是指名通读全文,老师评价;五是全班配乐齐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又“读”“悟”相结合,先让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课文的内容,接着又采用悟中读,读中悟,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谊,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

“说” 是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允许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学生会说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会说的要引导学生说,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敢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往往能写出真知灼见。学完本课后,我想学生在思想上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话写的时候,于是我设计了“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悲痛与绝望的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拿起你的笔来写一写吧。”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

“导”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教学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本课中始终把启发、引导作为我的课堂角色。把引导学生“品味交流”作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不管学生是读中悟,还是悟中读,我都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

比如在落实“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这一教学目标时,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首先设置了“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答案。然后又设置“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比如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时,我设计了“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声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沙沙春雨——然后又设置“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琴技出神如画,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染”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老师配乐深情的朗读,学生朗读时也配音乐,新课结束时,又让学生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背诵课文。

“补”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适当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设计本课时涉及了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课前拓展,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友谊的名言名句,顺便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本课中来。二是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我补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时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杨柳、白雪、春雨等,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三是在体会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时,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乐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最后来说一下板书,我主要围绕伯牙的心情变化来设计:没有知音时—孤独;相遇知音时—欣喜;失去知音时—悲痛,最后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极端方式来悼念逝去的知音。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篇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

二、教学理念

1.“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确立“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口念成诵,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

3.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学生同时积累了语言,在大脑中构建优美语言的图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和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4.教学资源:教师网络下载,自制课件;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使用。

5.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师操作,通过投影仪演示。

四、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发誓再不鼓琴。古文以简练流畅的文风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文字比较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知音情谊。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因为有了古诗词的基础,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接触和了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

六、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七、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文言文艺术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丰富视觉、刺激听觉、提供资料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文言文内涵。

序号

媒体要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媒体

来源

1

音频,文本,图片

候课

自动播放

下载

修改

合成

自制

2

主界面

文本,图片

预设教学环节

点击播放

3

呈现课文

文本,图片

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播放,阅读,交流,

4

呈现句子

文本,图片

区分词意,疏通句意

播放,辨析,明确,

5

创设情景

文本,图片,音频

引发想象,积累语言

播放,欣赏,表达

6

拓展(一)

文本,图片,音频

拓展延伸,感悟主旨

播放,朗读

7

拓展(二)

文本,图片

拓展延伸,感悟主旨

播放,朗读

8

名曲欣赏

音频,图片,文本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播放,欣赏,背诵

9

音频,图片

结课

播放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多媒体应用分析

候课,交流初读文言文的感受【课件第1页】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第2页,主界面】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课件第3页】

1.生汇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

2.师带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返回主界面】

1.理解文章题目的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绝弦”?你对“绝弦”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初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读懂古文【课件第4页】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2.【返回主界面】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第5页】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感情诵读2──4句。(二)相遇之喜

1.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离世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课件第6页】

1.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2.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返回主界面】。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两首诗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学生读【课件第7-8页】

2.【返回主界面】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回味绝弦【课件第9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背诵。

七、布置作业

导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抓住文眼“绝弦”展开教学,了解文言大意。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引导学生读懂古文。学生区分、辨析文言文词意,更好地理解原文。

通过品析伯牙抚琴时子期的善听的描写,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挖掘。围绕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举一反三, 培养了语文素养,丰富了语感,积累了词汇。

本环节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知相惜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两人的真挚情谊。

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

【课件第一页】呈现轻柔的古典音乐、古典情怀的画面、感染学生的上课情绪。

【课件第二页】将学生迅速引入情境,为学习古文做好铺垫。

【课件第三页】媒体演示教材,将古文语言语境化,直观、快捷地导入课文。

【课件第四页】多媒体突出重点词句‘便于学生观察辨析,正确掌握句意。

【课件第5页】情景、意境是言语活动的心里需求和动机。展示多幅风光图,精美的图片和音乐渲染,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对语言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件第6页】课件演示,快捷,简便,并且一目了然。

【课件第7-8页】音乐渲染,创设情景,

【课件第9页】创设了一个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增添课堂的诗情画意。

九、板书设计

※※※※※※※※※※※※※※※※※※

※           伯牙绝弦             ※

※            知  音              ※

※※※※※※※※※※※※※※※※※※

板书少而精,提炼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练习设计

课后作业与教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知音。

练习:

1 收集体现知音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课外阅读:林非《话说知音》

十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附后)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七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9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