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好的教案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七颗钻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看过的童话,从中你得到的认识。

(注:认识可以从童话中人物、童话的故事情节、童话中的世界、童话的语言、童话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说)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给生字注音、指名拼读。

2、指名说说文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边读文章边填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2、全班讨论、交流。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无水爱心

有水小姑娘给母亲找水

端端正正的,满满的小姑娘想到母亲,舍不得喝水

银水罐小姑娘给小狗喂水

金水罐母亲留水给小姑娘

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巨大水流小姑娘让水给过路人

七颗钻石升上天变成大熊星座

3、重点句解读。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人们讲故事时常用的开头。“所有”和两个“都”说明了旱情之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

②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一句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4、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

1、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如此神奇,这是随着作者在丰富的想像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的。(板书:想像)文中小姑娘找水时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充分发挥想像力。

(难点引导:可想到美梦,也可想到噩梦。)

2、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行乞的人,面对他们的“可怜相”,也许你曾有过同情他的举动。可是,有人说,那些人很多是为获取钱财而装出来的骗子,你帮了他,就是傻瓜,就是受骗上当。请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因为有这种丑恶的现象或自己受过骗,就收起了自己的爱心,永远拒绝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五)课堂总结

围绕“爱心”和“想像”做结。

(六)布置作业

1、把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2、课外阅读一篇童话作品,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xxx像xxx。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和图案装饰一个主题黑板报报头。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示审题。

1、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什么?(读书交流)

2、交流什么内容?

3、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语句)

4、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可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二、揭示目的。

1、质疑:读书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2、介绍书实际上就是在和他人交流,心中要想着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别人也来读你介绍的这本书,这是最终目的。

三、指导练说。

1、小组展示自己带来的书,再全面展示。

2、请一位学生介绍,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3、小组交流,巡视检查。

4、全班交流,尽量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能大胆表达,相机指导。

四、通过小组及全班的交流,进行读书交流。

五、教师总结。

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今天的“小小读书交流会”是我们同学攀登书籍高峰的开端。多读书,多读好书,多与家人、同学、教师等人交流,你将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人。

苏教版上册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礼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

(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 “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5、展示评价

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给予及时的评价,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预设一:面对家境如此穷困的老婆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预设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老婆婆虽然穷,但她生活的怎样?请用用几个词语概括。

预设三:这礼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6、质疑解难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说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解决。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字词句、写作手法、情感体会)

8、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们整体表现做出点评,提醒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除了课文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讨论交流。

(2)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

10、编题自练

同学们,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编一道试题考考同桌,加油哦!看看哪一位同学编的题比较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指名读这一句

(2)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多?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指名读这一句

(2)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3)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四、作业

抄写古诗。

简评: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地体会诗句的意境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进行简单仿写诗句。

语文三年级苏教版上册优秀教案 篇六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身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俺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篇七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会认识8个生字。

2、 感受槐花给人民带来的美丽和快乐,体会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的含义。

教学准备:

槐花的图片

生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 多么美丽的花朵啊,同学们能有自己的话来赞美它吗?

二过度:

1、 在我国的乡村,一到五月槐花就争相开放,那时的乡村真成了——美丽的槐乡。(板书课题)

2、 请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五月的槐乡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

2、 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洋槐开花的时候,是一副这样的景象?请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

2、 生读第一段,并引用书上的话,回答该问题。

3、 槐花盛开的时候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4、 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地一段吧。

5、 生齐读第一段。

五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1、 小组练习

2、 大组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请生个别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2、 有感情地一齐背诵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

1、 过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2、 从哪里可以看出,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3、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边思考边做记号。

4、 大组交流:

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5、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1、 槐乡的槐花给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乐趣,大家喜爱它

,所以当它盛开的时候,才会那么满意呀

2、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四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

板书:

3、 美丽的槐乡

吃槐花

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别槐花

喜爱槐花

装槐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