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颐和园》,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颐和园》教案 篇一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颐和园》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继续复习、运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大家一定去过许多地方,用一句话概括描绘自己去过的某一个景点。

2、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帝和皇后政治活动和游息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3、板书课题。注意颐的书写

4、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初步感受颐和园的景点,请用简单的语言谈谈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地点的转移来写的。请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2、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连接词,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带我们参观了颐和园。我们在今后的游记文章中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三、深入学习,感受体会。

1、自读体会。哪一个景点你最感兴趣,就把那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一)长廊

(1)学生谈读书体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a、美:绿漆的椅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红:颜色美)(一眼望不到头:长)

结合出示长廊的图片,认识横槛、栏杆、柱子,感受美。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b、长: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读一读,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体会采用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很长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700多米有多长。

怎么读,让人听出长廊很长。

c、除此以外,还感受到什么?

置身其中,你心情会怎样,应怎么读?

d、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二)佛香阁

重点理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删出括号部分,换成如下句子:

一座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通过对比、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说明佛香阁古色古香。

(三)昆明湖

a、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体会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昆明湖水平如镜,绿得可爱。

b、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为什么?

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十七孔桥(略)

(抓住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朗读,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准确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有感情或者配乐朗读全文。

2、归纳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颐和园一个景点或者写一句广告语。(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可以安排在其

他课时完成)

2、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熟悉一处的美景。

颐和园 篇三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颐和园》,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9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