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跷跷板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跷跷板》 教案 篇一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小班教案《跷跷板》 篇二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跷跷板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9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