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

二、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三、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5、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6、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6÷20÷518÷4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你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应用

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根)

被除除商

除号数

读作:12除以2等于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9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