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初一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初一语文教案 篇一

新课标下的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把美文肢解,破坏学生对美文的全面体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段,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两节连起上)

教学工具:多媒体、卡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散文,出示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把它写下来。(学生可能会想到:竹子多、密;在浓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点明了“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地点,体现了江南竹乡的特色;“深处”体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环境的清静等等。)

②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不同的想法。

③现在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内容的。

2.整体感知

(1)初读

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圈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并写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组内交换看生字卡,并相互指正。(小动)

③开火车读出屏幕上的字词。(流程性检测)

④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顺畅。(再次强化生字词,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为后面理解感悟做准备。)

(2)泛读

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做)

②想(喜欢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写下喜欢的理由)。

③小组内交流:各成员先说说自己喜欢的语段及其理由,然后确定本组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卡上简要记录讨论成果。(听、想、做)(小动)(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们可能会从文中找出作者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各方面对竹子进行细腻描绘的句段,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谈,从而深切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

④小组代表发言。师作点讲、精讲。(如果学生做得好,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请不同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三个小组)

3.研读课文

重点研读前三段和结尾写竹乡人家生活氛围的语段。

①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前文写竹海与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联系?

②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准备作交流发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师小结:并出示板书: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

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先思考,然后写下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散文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特征突出,顺序明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动词极具表现力,写出了色彩,从多种感觉来写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句子,看哪组写得又多又好,接着写在学习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组粘贴本堂课的学习卡。

④互看学习卡(每个组至少看两个组的学习卡)。看:一看记录内容是否完备,二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三看与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卡相比有何优劣。评:说说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进的。(这一环节可促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师指出更有效。)(时间机动处理,如果时间充裕,可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⑤课外作业: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初一语文教案人教版的反思

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竹的成语、诗词、谚语等资料,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积累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在课堂展示中,不仅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如对“咬定青山不放松”诗句的理解,对“胸有成竹”成语的解释,等等。

我在第二个环节教学中,始终没有忘记结合阅读。这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基础,是建构文本的依据。正是从文本出发,学生感到竹林是很美的。

“作者怎样表现竹林的美”,这是教师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去,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的探究。

探究是依据文本的描写顺序来展开的,也就是从整体到细部的分析过程。先是指出作者“把竹林比做海洋”,进而对竹林颜色和形态(动态)深入探究,从而揭示出竹林的整体特征。在细部分析中,如引导学生对“海底隧道”的体验,或“绝处逢生”,或“豁然开朗”.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课标要求]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学习岳飞的优秀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法点悟]

收集岳飞的小故事。熟悉岳飞生平主要事迹,把握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刻画了一个对亲上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关心百姓和将士疾苦的爱国将领的形象。

[疑难解析]

质疑:根据你对课文的学习,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你认为哪些属于详写,哪些属于略写?为什么要详写第二部分?

解惑:

一、写岳飞对亲上至孝至忠。

二、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三、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属于略写,第二部分属于详写。

第二层最详细,从“严”、“仁”、“信”、“勇”、“智”五个方面细述。因为岳飞首先是个抗金将领,所以应详细写他治军有方,略写其它。

质疑:本文中哪些句子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突出了岳家军的威力。

[语言揣摩]

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我们把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五个字对应起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

答:

(2)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

答:

(3)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

答:

(4)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

答:

(5)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

答:

提示:

(1)“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逐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仁)

(2)“有颁犒,均给军史,秋毫无犯”。(信)

(3)“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智)

(4)猝遇敌不动。(勇)

(5)“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折屋,饿死不掠夺。(严)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我们通过自学要了解岳飞,还应积累一些词语,我们还要进一步领会爱国将领的人格魅力。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岳飞》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朝代)史学家,岳飞,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姬()姝()遗()旰()宁()壕()

铠()刍()徇()戍()犒()

2、解释下列字词:

○1亲:

○2索:

○3却:

○4育其孤:

○5克捷:

○6阙:

3、解释加点的字:

①飞事亲至孝

②主上宵旰

③课将士注坡跳壕

④猝遇敌不动

⑤撼山易。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主上宵旰。

翻译: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

3、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翻译:

4、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提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2、你读过《岳飞传》吗?请查阅有关资料,以标题形式写几个关于岳飞的故事。

(提示:如“岳母刺字”等。)

3、将《岳飞》一文与前两篇传记相比,叙述事迹有何异同?

(提示:与前两篇传记相比,相同之处是叙述事迹有详有略、正面叙述与侧面表现相结合;不同之处是本文更注重本人话语的直接引用。)

五、拓展阅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致殿下,命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缚致殿下:

②敢谏者诛:

③纵之:

④公离席曰:

2、翻译句子

①齐有得罪于景公者

翻译:

②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

翻译:

3、“仰而问曰”是一个省略句,将它补充完整应为

4、晏子身为宰相,却亲自操刀,他操刀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晏子操刀却不动手杀人而问“不知从何处始”的原因是什么?

答:

6、怎样评价晏子其人?

答: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①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习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初一语文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9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