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屏”特点、作用;“屏”的分类;和写“屏”的目的)

(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

(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

(2)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也可以概括)

(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

(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说“屏”》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发情感和兴趣。

二、走近“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设计意图:

(一)关于教学目的: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有关目标及要求,结合本文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上述三维教学目标,并将能力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法:根据本文是说明文及学生对说明文的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我极力避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运用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的方法:“畅谈国粹”,意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平时积累,有话可讲,让同学们找到共同语言;“举办模拟招聘会”,意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迎合学生乐意关注的活动,激发学生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钻研课文,理解内容;在教学中安排朗读,旨在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彩;“读写拓展”,更是为了将在本文的教学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同时又提高写作能力。

(三)关于教学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要求与特点,我在教学过程的处理上,尤其费了心思。总体上,按照“激趣——初读——深究——拓展”四个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的欲望。回顾这堂课,许多听课的专家和同行都说“高潮迭起,精彩处处”。

(四)关于板书设计:在设计板书时,我考虑,板书既要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同时又要精彩生动,具有美感,与屏风这一古老艺术珍品相称。经过再三思考,我将板书设计为屏风形状,将内容和重点拟成一副对联。从教学效果来看,果然精彩传神,听课者无不击掌叫好!认为匠心独运,锦上添花。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四

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如有疑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道“说‘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如插屏、围屏、山水屏、花鸟屏、人物屏等等。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就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三、学生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第二部分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3)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把握文章独特的行文特点,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并尝试理解这些诗句。

明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2.教师提供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多媒体显示: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布置作业

阅读《细菌也有益》,回答问题。

细菌也有益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预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传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醋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须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③关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观察:在1克重的土壤中有1亿到几十亿个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土壤细菌能把土壤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的物质。另外,土壤细菌还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助植物抵抗病菌,促进植物生长。但是也有些细菌对植物有害,它们能吞食养料分解成异物,使土壤板结。

④因此,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确保有益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充分发挥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菌被人们开发和利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2.本文主要说明了

A.我们时时刻刻都跟细菌打交道

B.有些细菌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是有益处的

C.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

D.人类开发利用细菌的前景

3.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土壤细菌对植物生长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①段写人们喜欢用美妙的词句、诗句赞美“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细菌”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因果)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2.B

3.A(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抓住其主要特征“有益的一面”;②③详细介绍细菌的作用,重点说明土壤中细菌的作用;④总结上文,展望未来)

4.①能把土壤中的养料分解成植物所需要的物质;②能制造各种抗生素和微生素,帮植物抵抗病菌,促进生长。

5.欲扬先抑、反衬、对比(三者均可)

为下文说明“有的细菌是有益的”作铺垫。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些东西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它们都曾在历史中留下剪影,请选择一两件东西,写一篇文章,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2.请写一个片断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用词简洁、生动。

二、课外收集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或者相关的材料,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参考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屏风绝句

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提示:周昉是一位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极尽工巧之能事。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屏风上画着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由于时间的侵蚀,画上的女子已非旧观,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妙龄少女在“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这首诗反映了在屏风盛行的时代,屏风人物画较为普遍,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二、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二)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散文式。

散文式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部类,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相并称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表达具有灵活性,便于表达感情;语言具有生动性,节奏性强,音乐性美,富有表现力。借散文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可称作“散文式”说明文。

请看叶永烈的《巨人族的英雄——钛》。

巨人族的英雄——钛

叶永烈

在广州街头,我曾看到高大挺直的树,盛开火红火红的花,远远看去,像一团火焰似的,非常醒目。“老广东”说,它像披红挂彩的英雄,我们都喊它“英雄树”,学名叫木棉。从那以后,英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到,在四川金沙江畔,也有这种英姿飒爽的树。不过,那里的人们称它为“攀枝花”。如今,攀枝花的大名,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它已不是花木的名称,而是地名。这地名是这么来的:在金沙江畔的荒山野岭之中,住着七户人家。那里长着一棵攀枝花,于是,人们就把那里喊为“攀枝花”。1954年,地质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宝藏。英雄的拓荒者们在那里开天辟地,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矿区——“攀枝花”。

在这英雄们开辟的、用英雄树命名的地方,埋藏着一种英雄的金属——钛。

钛,当人们在18世纪末发现这种神奇的元素时,便以希腊神话中巨人英雄——泰坦(Titan)来命名。在古希腊,“泰坦精神”就是勇往直前的同义词。

钛,确实是一种具有英雄气质的金属。

钛,银光闪闪,轻盈而又漂亮。

它拒腐蚀——大名鼎鼎的强腐蚀剂“王水”能够吞噬白银、黄金,而对钛无可奈何!有人曾把一块钛片扔进大海,经过五年后取出来,依然亮闪闪的,没有一星半点锈斑。

它不怕火——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烈火见真金”。其实,金的熔点不过1063℃,而钛的熔点高达1668℃,比号称“不怕火”的黄金高出600多度。当黄金早已熔化成液体的时候,钛仍在烈火中屹立。

它坚强——它的比重比铝稍大,比铁轻42%,而机械强度却比纯铁大一倍,比铝大三倍。

它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桂冠”称颂它。“太空金属”“空间金属”——钛,已经成为宇宙航行的重要角色。人们用这种轻盈而结实的金属,制造宇宙飞船的船舱、骨架、推进系统,制造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如今,有的超音速远程截击机用钛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占总重量95%,称为“钛飞机”。

人们称誉它是“新兴金属”“时髦金属”——“钛坦克”“钛潜艇”“钛炮”“钛枪”……种种“钛式武器”,已经在世界上出现。由于钛耐腐蚀,在化工厂、造纸厂、制药厂、漂染厂、食品厂、电镀厂、炼油厂大受欢迎,出现了各种各样银光闪闪的“钛式设备”。

人们还赞扬它是“生物金属”——这是一顶难以从文字上理解含义的“桂冠”。有一次,我到上海异型钢管厂采访,看到一种剖面近似于梅花型的异型管,一打听,那不是钢管,而是钛管,定制单位是医院。原来,这是一种“人造骨”,可以用来“顶替”人体中某些损坏了的骨头。钛耐腐蚀,对人体又无毒。更可贵的是,钛跟人体组织很合得来,肌肉会紧紧地与“人造骨”长在一起。这样,钛就得了“生物金属”的美称。

令人奇怪的是,钛,曾经有过一顶很不相称的“帽子”——“稀有金属”。这是因为人们在发现钛之后,想在大自然中寻找它的踪迹,然而,所获寥寥无几,于是便称钛为“稀有金属”。

如今,钛再也不是“稀有元素”了。攀枝花是一座“钛城”“钛都”。据探测,攀枝花的钛的储藏量,占全国90%以上,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钛矿之一,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其实,那些英雄的金属,早在盘古开天之时,便埋在金沙江畔。一直到英雄的队伍高举着红旗开到那里,才唤醒了沉睡了千万年的英雄的金属。

啊!我赞美英雄的金属,赞美攀枝花——英雄树,我更赞美那些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英雄。

《巨人族的英雄——钛》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散文式”说明文。它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述、说明事物;介绍时伴随着赞美,说明中渗入了抒情的成分。钛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一般人不熟悉的金属。经过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读来情趣盎然,艰深难懂的科学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了。

“散文式”说明文的写作,也与“诗歌式”一样,一是要有烂熟的科学知识,二是要有熟练的散文创作技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本来就是灵活多样,自由活泼,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归纳出其创作的要点,但有一条是必须牢记的——紧紧把握住说明事物的写作宗旨。

《说“屏”》教案 篇五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材分析】

本文写作特点鲜明,教学中不应当做一般说明文来处理,应当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体会文中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重点)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

墙,屏……

在这众多的可用的器物中有种算的上最“巧”的的,那就是“屏”。

(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说“屏”。

二、检查预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屏风( )纳凉( )流萤( )帷幕( )忒( )韶光( )

书斋( )闺房( )伧俗( )休憩( )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分组讨论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观点,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屏风的作用:

a、遮挡视线: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b、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

c、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说“屏”》教案 篇六

《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本文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建筑师们和家具师们能有新的创造,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9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