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伤仲永》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经典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 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n

称chēn 卒zú 焉yān

耶yé 为wéi 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

并自为其名 为: 指物作诗立就 就: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 或:

环谒于邑人 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 奇: 稍稍宾客其父 : 宾客:

父利其然也 : 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2)于舅家见之: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 “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 (五岁时) 幼年天资聪明 异、奇 (详)

(十二、三岁时) 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略)

(又七年) 青年沦为庸人 泯然众人

五、教学反思: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伤仲永》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99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