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优秀6篇】

发布时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机器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一、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制作材料 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蚌镰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原始生产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如何?

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

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

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 改革家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三、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变法开始。

1.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提问:具体怎样实施?这项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2.  奖励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

3.  奖励军功

这项措施的效果怎样?但是,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

4.  承认土地私有。

这项措施保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个阶层的不满?

5.  推行县制。

通过这项措施,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6.  统一度量衡。

看插图《商鞅戟》、《商鞅方升》,帮助学生了解统一后的秦国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秦国哪些地方与以前不同了?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结局?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了成功。同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认识,只有勇于战胜波折,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案点评:

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教师通过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及其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深刻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获得历史纵深感,加深对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保证。

1、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王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答案:b

一、填空题

1.战国时期,占有大量土地的奴隶主,成为______,为地主耕种田地的奴隶,成为_______。两个新兴的阶级产生了。

2.公元前_______年,商鞅在_____的支持下开始变法。通过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农业上使用肥料

c.都江堰的兴修   d.铁器的广泛使用

2.我国生铁冶炼技术的掌握,比欧洲早(  )

a.9XX年    b.15XX年    c.18oo年    d. 19xx年

三、双项选择题

1.下列城市中,既是战国时诸侯国都城,又是新兴的封建城市的是(  )

①大梁②陶③邯郸④郢⑤宛⑥临淄⑦棠溪

a.①③     b.②⑥  c.④⑥  d.⑤⑦

2.关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正确的评价是(  )

a.是人民推翻奴隶主贵族的运动

b.是一次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

c.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d.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趣的做法加以评价。

五、认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一、l.地主 农民  2.356 秦孝公 富强

二、1.d  2.d

三、1.ac 2. cd

四、①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②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五、反映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一项内容:奖励耕织。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 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等史实,认识社会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整体感知:

阅读本课导言,熟悉本课框题。

学案导学:

(一) 预习导学

通读全文,完成《学习与检测》第29页自主学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

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课堂巩固检测

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  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  各国的社会变革       d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出现在:(    )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3、我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在:(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4、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指:(    )

a  集体耕种      b  个体劳动    c  铁器的使用  d  两牛牵犁的使用

5、“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出现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6、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

a  魏国      b  楚国       c  韩国       d  秦国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8、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楚悼王——邹忌 b 魏文侯——吴起 c 秦穆公——商鞅 d 秦穆公——申不害

9、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不属于富国措施的是:(    )

a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b 奖励生产      c 承认土地私有 d 统一度量衡

10、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推行县制

课外拓展探究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又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呢?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三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

2.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原因。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课前预习】

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两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              时期。

请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 看下图,说一说铁器牛耕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变革?

2. 你的疑点、难点: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二)材料解析题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③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四

【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内化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 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四、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 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请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劳动工具的改进”“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

从事个体生产的人与奴隶有什么不同?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

★过渡:地主阶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由此引入“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列举改革各国)

★商鞅变法

⑴要求学生在看书、阅读资料后思考: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到“角色扮演”:模拟“廷议”)

⑵ “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2—3分钟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 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练习巩固

以水果拼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兴趣。拼盘由四种水果组成,每盘水果与相关题目链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苹果等。

教后师生双反思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变革的实现使封建社会得以形成。所以,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封建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对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结合当今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来解决本课难点。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五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2、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三、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告诉学生查资料的途径 提前一周通知学生从已学内容(第1—7课)中或博物馆去寻找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或者告诉学生相关的历史学习网址,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网址,让学生到网上去检索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

分工合作 将学生分成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确定各组召集人。各组分头去查找资料,了解每一类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优缺点等信息。将检索的材料写成小文章或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向同学们介绍。

编演历史剧 将有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寻找资料、自己编写脚本、排演商鞅舌战顽固大臣的历史剧。

收集资料 查找有关商鞅的资料,全方位的了解商鞅,为课堂辩论做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揭示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学习新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分石器组、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每一类生产工具的使用年代、制作材料、代表性工具、优缺点等情况。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准备得最充分,介绍得最好。

在学生介绍完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情况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图表。

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

质地坚硬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

古书上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叫做“干耦其耘”。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

(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

如何调动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劳动者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史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叫农民,那些开明的奴隶主就成了新兴地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主要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的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两点:第一,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第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谁知道商鞅?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商鞅的生平吗?

(商鞅原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便来到秦国,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木,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

商鞅的变法主张虽然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但是顽固派大臣却极力阻挠,双方在朝廷上进行了唇枪舌战。他们是怎样进行激烈辩论的呢?请看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

商鞅舌战的情况:甘龙首先反对变法,他说:“圣人教导百姓,不改变旧的习俗;聪明的人治理国家,不改变旧的法制。用老办法教民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安心。”商鞅驳斥道:“治理国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用不着去学习古代。从前,商场和周武王并没有按照古法办事,却都打下了天下。夏桀和商纣王并没有改革旧法,却都亡掉了国家。所以,反对古法不一定就错,遵守古法不一定就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富?”商鞅答:“奖励耕织。”

顽固大臣问:“秦国怎样才能强?”商鞅答:“奖励军功。”

看完刚才的历史剧,同学们对商鞅的变法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招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秦国怎样才能富,怎样才能强,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秦国要实现长久的富强,在战国七雄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到谁的支持?

(人民)

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变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秦国为什么时有旧贵族的叛乱?

(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

如何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命)

怎样才能更好的控制人民?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如何解决经济混乱的状况?

(统一度、量、衡)

经过上述启发,完成下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目的 变法措施

富国 奖励生产

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县制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学生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

(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

(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同学们讨论一下,商鞅为变法而死,值得吗?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商鞅死后秦国的变法会不会失败?请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

布置作业

写一篇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定。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篇六

第8课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 情感与价值教育

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了解铁器的应用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课前准备

1. 向学生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收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

2. 布置学生编练《立木赏金》小剧。

3.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看书第41页,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多媒体投影演示)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铁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师生互动

(投影图片)

1、师:根据表格及图片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用时劳动效率如何?

学生:……

师:由于劳动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太低),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板书)

2、师: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投影 “铁制农具”图片),并提问:铁制工具的使用会带来怎样的情况呢?

学生:……(效率提高了。用书上的话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战国时的铁制农具”及书上的“铁犁铧”图,猜猜看,“铁犁铧”有何作用?

师: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投影图片:牛耕图)

师问: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耕田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用畜力代替人力)

4、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

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

(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5、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而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二)1、师: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动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投影图片一)“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有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的积极性。)

(投影图片二)“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问:这实行的是怎样的耕作方式?”(实行“个体农耕”)(板书)

“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是新兴地主。(板书)

小结。从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影图片)

奴隶集体耕种——公作——则迟;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分地——则速。

奴隶——农民;奴隶主——地主。

2、师: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同学们想一想,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会是怎样的一个生产状况呢?

学生:……(让学生看书讲)

师生共同明确:个体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即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板书)

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农民)登上了历史舞台。

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 → 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板书)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一)改革的背景

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生产(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于是他们要求变革。

再者,当时处在战国时期。(“战国”的含义是什么?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这七国为“战国”)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富国 强兵)(板书)

要想国家能国富、兵强,就必须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当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板书))

(二)改革的的情况

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快速搜寻课文内容,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国家,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 改革家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最彻底的。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板书)

1.变法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要变法)(板书)

(1)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生产,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于是他们要求变革。(顺应历史潮流)

(2)战国时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必要性)

2、变法的主要内容(怎样变)(板书)

(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鞅。(让学生看书第43页小字,教师简单介绍商鞅其人其事。)

师:商鞅原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非常尊崇李悝的法家学说,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他先到魏国,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于公无前361年来到秦国,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同学们,变法不是说变就变,想变就变的事,传统的观念、制度已在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生根),要想改变它们不是件易事。商鞅是怎样做的呢?他首先要在朝中说服那些守旧的人,特别要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让他进行变法。他还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让他制定的法令能推行得下去。他在朝中“舌战群儒”,战胜了守旧的势力,用自己的富国强兵的计策,赢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那他又是如何取得百姓相信的呢?

请同学们看“立木赏金”小品。(学生表演小品)

教师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我们对商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那么商鞅怎样变的呢(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2)变法的主要内容(怎样变)(板书)

师:商鞅的变法分两次进行的,主要内容我们大家一体来分析,掌握。

(学生边看书边分析)

a、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能富国强兵,那么,秦国怎样才能富,怎样才能强,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呢?

秦要想富国,就要发展经济,商鞅如何做的?

(奖励生产、奖励耕织)(投影)

要想强兵,就要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如何做的?

(奖励军功)(投影)

b、奖励耕战,使秦国实现了初步的富强,能否实现长久的富强,在战国七雄中立于不败之地?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商鞅如何做的呢?(承认土地私有)(投影)

承认土地私有,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使秦国的变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c、师提问:“秦国为什么时有旧贵族的叛乱?”(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

怎么办呢?(要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投影)

3、变法的历史作用(结果怎样)(板书)

(投影)“商鞅变法18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呢?”

(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这些新的变化后人称之为封建性质的改革。)

总之,商鞅变法的作用是?(学生讲)(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活动探究(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同学们议一议:1、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如果说成功了,那么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3、我们今天应学习商鞅的哪些精神?

你从商鞅变法一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小结本课:(读诗)

奴隶抗争千耦迟,

铁器牛耕个体速,

渐渐瓦解奴隶制,

封建制度迅速兴,

竞相改革在战国,

商鞅变法最瞩目,

秦国富强国力增,

兼并六国有基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9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