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的教案(精选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7篇《《山中访友》的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感受自然)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作者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哲理深邃的思考。

《山中访友》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将它放在《春》、《济南的冬天》两篇教读课文之后,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散文文体特征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课型定为:“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型设计】

1、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课改初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作出了反思,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原上海教委研究室副主任陈仲梁老先生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去关注怎么教(教学形式),而要着重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形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但绝不能把它当作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进而积淀成学习能力,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是否关注教学内容将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深入的一个关键,基于上面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我认为:“方法指导”这一课型将是以后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型。

2、理论依据: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桑代克(1874~1949)的联结学习理论,人的阅读活动是建立在联想基础的学习活动,它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体会──联想──模仿。

⑴ 体会:读者通过阅读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联想的基础。

⑵ 联想:读者通过回想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人生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我,进而被作品“打动”;读者也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来达成这一目标。这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的实施程度将直接决定读者能否“内化”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感。

⑶ 模仿:模仿是人在被打动之后自然而生成一种心理冲动。通过模仿,读者将获得和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读者“内化”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基于上述理论,我把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读──体会;第二板块:思──联想;第三板块:写──模仿。

3、课型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散文阅读的方法。

【主要教学板块设计】

一、第一板块:读──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教师引导:问题1:本文的题目《山中访友》,你觉得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情预计:

学情①:小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不好,理由是文章内容是写作者到山中看景,与文章题目不符。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可以先肯定他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再引导他们去思考作者把去山中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用意是什么。

学情②:大部分同学会认为好,理由是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文章主题的正确把握和从主题角度去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方法,再引导他们去思考“友”的内涵,“友”除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喜爱感情之外,更表示对自己有所帮助之意,正如古人所说的“益友”。老师在此基础上追问一个问题:作者把中山的美景称为自己的朋友,除了表达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还有其他含义吗?到此,学生会恍然大悟:作者把山中美景说成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美景进行交流时,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说明:通过对“问题1”和由“问题1”生成各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但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2:作者访问了山中哪些“好友”?作者从这些“好友”中领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情预计:

第一问相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画出来。第二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作方法指导和举例。

方法:

1、抓文中关键语句。例如文中第③段访问“古桥”最后一句:“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2、联系生活。由“坚持”、“从不改变”、“坚韧”,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

3、归纳提升。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与不幸,唯有坚韧者,才是生活的强者。

说明:设计问题2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文章的重点片断,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二、第二板块:思──联想

学生活动:

1、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2、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切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学情预设:

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引导方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三、第三板块:写──模仿

学生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2、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指导写作、组织交流并作恰当的点评。

学情预设:

仿写对初一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要作适当的写作指导,重点要明确“仿”的对象,老师可以指定,如文章的第③段、第⑤段;还要指导学生怎样通过恰当的想像来写出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识。

说明:通过“行动”和“写作”两方面模仿,学生就可以把从文章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内化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山中访友教案 篇二

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山中访友》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过程方法: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抓重点词句体会法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 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 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 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篇四

【设计简说】

《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教学过程 】

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 :《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感悟意蕴美

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

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

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

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拨之二:

德高望重的古桥,写得敦厚。它始终“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凝重的画面中充满神韵。这多么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这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写照——意与境相谐。

恰如知己的树木,写得也分外醉人。“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有声有色的渲染、极其夸张的点画,和盘托出了人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的无比亲和——情与景相生。

各种称谓,写得也格外亲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与这些极富人情味的景物和诗、欢笑、唱歌……亲昵的称谓、关爱的眼神、温馨的话语、发自心底的赞美。这都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舒心惬意!——物与我相忘。

(二)美读。品析想像美。让学生一边美读,一边想像,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而后诱导学生找出想像奇特的段落和句子。

点拨:“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恣肆的文笔,奇特的想像,情如泉涌而又不乏韵外之意,透露出的是自然与人的敦厚之情及作者对自然的顶礼膜拜。这些美的想像,发掘出了人性中善的因子,达成了自然之景与人之性灵的完美沟通,创设出了使人陶醉的意境。

二、发现美,积累美。

(一)研读。探究语言美。本文简约流畅的文笔,形象明丽而又毫无修饰痕迹的语言,清爽的笔调,同作者笔下描写的自然之景一样淳朴清秀。指导学生用心研读,并潜心品味个别妙句。

点拨:“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文句不作雕饰,信手拈来,却又自然恬静清新。“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写得无拘无束,不求节律韵调,却又别有一番动人的韵致。“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这些行云流水的、娓娓道来的似聊天般的文字,淡而有味,纯而含韵,意蕴深邃,质朴中蕴涵着无尽的隽永。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围绕“美”点来积极地赏析。哪怕是一句一词的品析,也是最美的心声。

点拨之一:如我认为文章美在“作者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点拨之二:

文章美在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为朋友,人称的变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三、思考美、延伸美。

(一)推荐一些美文,如《囚绿记》片断,与学生一起赏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1、品意境;

2、品语言;

3、品美句。让学生畅所欲言,继续完善自身。

(二)拓展延伸。设计“假如你是 (景物),请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以写作促阅读、求发展 。

【板书呈现】

1、“美”的情景设计

2、“美”的流程图

意蕴美 景 情 意和境相谐

想象美 树 人 情同景相生

语言美 清新 流畅 物与我相惬

《山中访友》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热爱自然,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1、利用听读的方法梳理全文。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写景状物的技巧。

3、热爱自然,用心去写景状物。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

过程导语:背景音乐《朋友》

一、梳理全篇

1、听读全文,在听的`过程中圈点出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作者在朋友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感悟?听背景音乐,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听读课文录音,提出疑难。

勾画作者访问的朋友的名称。

谈谈作者从朋友身上感悟的品质。

二、精析品读

1、提问:你喜欢的是那些地方?

2、小组讨论喜欢它的原因。

3、说话训练:

我从____身上学会了______。

4、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小组讨论:

喜欢的朋友是谁?为什么?

按一定的句式练习说话。

归纳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外拓展,写作训练赏悟并写作。板书

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观景(事情)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感情)

小练笔:

小作文:《我有一个朋友》

要求:与自然中的山川树木和花鸟虫鱼进行心灵对话,抒发朋友之情。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篇六

一、导入。

1、播放轻音乐《月光》,师有感情地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淳朴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李汉荣,到大山深处去拜访好朋友。大家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

2、师: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满怀好心情,一起走进山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拦路虎(重难点字词)。

2、放映重点字词,请一位同学认读,后全班齐读一遍。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访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学生说为主)

三、研读赏析

1、在作者所有的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需要充分展开)

2、寻找文中最为优美生动的语言,找到后,为大家读一读,且说说它为什么是最佳的。(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四、拓展

饱览了山中美妙的景色,欣赏了文章美丽的语言,我们胸中也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有许多的感情要抒发,那么,现在,准备好你们的眼睛和耳朵,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能力,每位同学自由选择一幅画面,来尽情的挥洒你的才华,激扬你的文字吧!

5分钟左右,请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五、作业

把写好的东西整理出来,扩展成一篇小作文。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 (板书:题目、作者)

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整体感知

1、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作准备。)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

(2) 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明确】

(1)(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是命运的手相)

小花(让作者悄悄做了一会儿女性) 阵雨(感动又吓人)

(慈祥的)老柏 蚂蚁(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0

(2)文中作者将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跟他们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品味为主,教师贵在引导。(主要从词、句的写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引导)。以四人小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为例,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主寻美、品美,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一)、共同品美(四人小组研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问题组(彩屏显示)

1、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

2、你认为哪些语句写的美?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从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角度体会)

3、请运用想象描绘一下这富有诗意的画面。

(二)、自主寻美、品美

1、文中还有哪些景写的美?你认为其中哪些语句写的美?为什么?

2、这些语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并朗读)

老师小结(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体验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们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景物和游人进行对话,现在下面准备一下,然后到讲台上给大家边说边表演一下。

老师总结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

作业

请同学们把今天我们课堂上的景物与游人的对话写下来,写法自由,字数不限。300字以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山中访友》的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9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