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最新7篇)

发布时间: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开始安排今后的教学工作了,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

一、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

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布置家庭作业。

活动难点: 篇三

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无处不在。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民主政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体会民主政治的意义。了解一些与青少年生活及其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学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二单元是:振兴中华。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成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第三单元是:睦邻友好。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国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重要性。熟悉我国邻国的一些基本情况。第四单元是:走向世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放的中国带来的变化,开放的中国需要自主创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在书本中学,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年级《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没有教学参考书,但作为任课师在备课及教学中尽可能按照《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六

一。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

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七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年级学生共58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包括个3单元、9个板块主题、19个活动主题,主要综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www.chayi5.com》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四、与前后册教材的关系

本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主要安排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关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与前几册内容的区别,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学习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实地调查、思辩活动等适合高年级开展的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喜欢质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说服力强的科学材料,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材料的选择不仅仅限于我国,而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分配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2 12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