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评课稿【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复习课评课稿》,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复习课评课稿 篇一

本节课王老师针对中考要求、中考体型,对锐角三角函数作了系统的复习。从特殊角三角函数和单一的锐角三角函数到新体型与综合性较强的体型,都配有相应的练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以指导为主,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题量大,内容广,而学生的能力显示也很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当扎实,本节课多媒体体现了很大的优点。

纵贯全过程,这么大的体量及体型,也只有象三(2)班这样的班级才能实施,王老师抓住了班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目前中考来看,好象难度没有这么大,略显过难。对于有些题还有多种解法,为让学生充分发挥,涉及实际应用的问题也没有设置,有点赶时间的感觉。

这节课针对以中考考纲中“三角函数”的内容、要求为基础,突出考题热点的形式。细仔地考虑了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技巧技能方面入手,列举了学生难以理解及易出错的题型(应用练习中确定值的范围)和近几年对“三角函数”这一节以开放题的形式出现的例题。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通过数形结合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到理性认识,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进一步的突破。

本节课还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认识过程”的两个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通过问题的情境设计――探索――应用,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学生学科能力。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气氛活跃,老师通过启发、点拨、纠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容量,提高效益。

本人认为这一节课不论从设计(过程、例题选择)、教学(教法、学法)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分析评价是成功的。

有几点与王老师共商:

在应用练习中确定值范围是否可结合三角函数表的变化规律来选择;

说明siaα+cosα>1时,直接用定义更简单;

(3)已知tana=2,则sina-cosasina+cosa的值为。可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路。

评锐角三角函数

中考复习的第一轮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王老师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余角)三角函数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展开知识点的复习,然后紧跟教学大纲,选择了几个典型例题,检查所学知识点的好与坏,而后根据中考新趋势,选择了几题新题型,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题型结构。

1、几个典型例题的选择,紧紧围绕知识点的应用,并且向学生进行了一题多种解法思想的渗透,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

2、阅读理解题的布置符合中考的新形势,要求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可以检验学生驾驭学生知识的能力。

3、例题的选择合理、新颖且有难度,即有常见的基本计算与证明,也有一定难度的探索型、操作型问题,更有对于知识点综合应用的综合题,层次鲜明,满足了不同奋斗目标学生的不同要求。

4、缺少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可以适当的请学生来叙述和板演。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本节复习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复习知识点、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帮助学生使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提升,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王老师在帮助学生回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发现三角函数值随着角度变化的变化规律,及正弦、余弦值的变化范围等,紧接着的应用练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动的知识建构。

三角函数是反映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函数,它的解题过程富有解题技巧,弄得好又爽又快,弄不好一团糟。王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些好题,让学生历经认知、探索的课堂教学过程,如计算tan29°tan60°tan61°和已知tanα=2,则sinα-cosαsinα+cosα的值为等,王老师让学生思考以后,合理地点拨、纠偏,确定解题途径,使学生有一种“提升”的参与状态。

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展现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潜在影响力,是学科教学体现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

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是中考命题的热点,是中考的重要部分,也是后续几个几何学的基础,同时还是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数学思想的启蒙教育阶段。

王勤勇老师的这节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学中通过典型实例启发和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破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思维量大的难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安排主要分三个层次:基本概念与计算、探索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例题的选择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思考性,而且每一问题容纳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强。王勤勇老师能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节课,课堂教学效率高,训练量和训练深度适宜,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合理。能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及时准确地纠正,应变能力较强。如果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确实增长了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就应该认为是成功的公开课。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中考复习课,值得我学习。

评锐角三角函数复习公开课

这是一节初三总复习课,内容是锐角三角函数。下面我从教学目的,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师素养这四方面简单评说一下。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目的明确,紧扣大纲要求,对锐角三角函数进行五方面的讲述,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特殊三角函数值及其运算,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二、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上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例题,练习的选择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当,具有典型性,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对原有的知识作了深化,拓展。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王老师从五个方面来复习锐角三角函数,整堂课知识网络结构一目了然。每一方面都是先系统的列出知识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重视“双基“训练,教师除个别例题辅以分析解题思路,主要以学生思考、练习为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教师素养

另外王老师对教材,教学大纲理解的非常透彻,对课堂把握能力强,反应很快,能积极跟上学生的思维,因时制宜的调整教学节奏,语速快而清晰,教态、板书也能给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总之本节课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并且选题好,容量大,思维密度强,教学信息反馈很好。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二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学常常不尽如人意,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主观与客观原因实在太多,在此略谈几点。

一、语文复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落到实处。

语文复习内容浩繁。当然整个复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探究,但复习时间短,学生基础差。,许多学生生字词注音都不会,更不要说释义了,还有做阅读理解时总依赖答案,有的学生甚至到了没有答案就不能下笔的地步了,看来以前的学习陋习实在太根深蒂固了。再就是记忆时总喜欢死记硬背,对以前学过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记得了。如此现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复习给人的感觉就是走马观花,作用不太大。看来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多教学生学习方法,每个单元不同课文应该有所侧重,在上一年的基本篇目上多花一点时间,我想不会错的。另外还要在反复记忆、反复训练、反复教解题技巧和方法上做文章了。再就是哪怕一节课少做一点事,也必须要让学生所学知识落到实处。

二、教师备课只是大致设想,没有考虑周全。

一节课效果是不是很好,和教师是否作好充分的准备都有很大的关系。复习课更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首先教材自己是否熟悉,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练习设计是否典型,重点是否把握,解题方法是否教或帮学生归纳,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参与且完成学习任务了,这些都需要考虑。不然的话,很多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还有,我发现复习课时,教会或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很重要。学生在复习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到需要背诵的课文就一背一节课,根本不考虑其他的事,结果是许多很重要的事没完成,而那篇课文也没有记住,做了很多无用功。再则学生在复习时根本不喜欢动脑筋,更谈不上归纳学习了,在读书时从不拿笔,只动嘴不动手不动脑,致使复习方法呆板,效率极其低下。

从以上的现象来看,教师在上课前有必要帮忙学生把许多知识点归纳在一起,用试卷印出来发给学生记忆,还有就是帮忙学生把需要归纳的知识要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归纳。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如果考虑不周全,学生的复习可能效果不大。

三、作文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规划。

作文训练都是自己的一套做法。作文内容、时间、批改等都没有交流统一,布置几个作文题目随便让学生写写。如此下去只会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其实在作文上,应该根据中考作文要求,认真进行有计划地训练,在主题、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书写上,还有不同体裁,特别是记叙文和一事一议的作文上应该加大训练量。再就是教几种公式作文、背几个典型作文材料、记几句优美句子,能让学生在作文时用到一点点也可能让作文增色一点。

作文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标点应规范;作文前期训练时给学生把作文体裁限定死,防止学生一开始就写成了“四不象”的文章。批改和评讲作文必须及时。

本学期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感觉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够理想。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三

复习内容:

阅读练习

复习重点:

审清题意,明确一句完整的话的要点。

复习难点:

正确解答并认真检查,留下审题检查的痕迹。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们会照样子说一句话吗?

二、明确复习目标

例1:力力画画。(谁、干什么)

例2:妈妈是工人。(谁、是、职业)

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要给出一个主人公(谁),再说他在干什么或者做什么的,两者都说清楚了,句子就完整了。像写这样的句子,我们最好写我们会写的字。

三、词语

谁:我们你们他们它们人们我你他它小文小方小力小马小羊小牛女儿儿子女生小朋友小宝贝

时间: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上午下午中午白天

地点:竹林山头工厂森林

职业:工人木工工头会长

在干什么:开门打水扫地打伞看星星开灯扫水打毛衣看月牙

看天看白云看大山看田地看牛羊

四、练习

1、用上以上的词,说一句话:谁在干什么?

2、用上以上的词,说一句话:谁是什么?

3、把词语连成句子:生日是今天爷爷的

找关键词:是在会

标出排好的序号

连词成句

检查

五、

在做这样的练习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做,尽量写自己会写的字。注意结合题目要求去检查,修改。

六、小记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

非常著名的话叫-----(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平时学习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

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习“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 (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

1、 从题目去找。

2、 从总起句去找。

3、 从结尾上去找。

4、从议论句上去找。

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教师解释这幅对联)

让学生简介萧红生平事迹。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

3、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2、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问答案: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第二问: 要求学生归纳

祖父:勤(www.chayi5.com)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如: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②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除了这些句子外,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3、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

2、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祖父: 勤劳慈爱 幽默风趣

童年趣事 :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六

复习一个星期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检查一下学生的复习效果,结果让我很吃惊。本以为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但事与愿违,就是基本的知识点也没有掌握扎实。提问字词,结果学生写得乱七八糟,没有全对的。更不用说其他的知识点了。本来讲得很清楚的知识,学生想着的没有多少。有些知识,讲过多次,学生也分不清楚。如表达方式的种类,学生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不好?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去复习。没有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要求他们好好的复习,结果他们复习得不扎实。一检查就不会了。所以,今后再复习,就要充分备课,严格要求,跟上检查。学生毕竟是学生,缺乏自制力。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等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学习。

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一)复习面积公式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平行、旋转平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习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二)基本练习

1、判断题。

(1)两个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2)两个底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订正:(1)√ (2)× (3)× (4)×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①看清是什么图形;②选择正确的公式;③正确的计算;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3.61平方米;(2)3.41平方米,4.5平方分米,357平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三)综合练习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平方分米,(2)6平方厘米,(3)8平方分米,(4)4平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 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订正:38×38÷2×6=4332(平方厘米)

4、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订正:28×57.5=1610(平方米)

1610平方米=0.161公顷

3542÷0.161=22000(千克)

5、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订正:(1)3.8×4.4÷2=8.36(平方米)(2)4.2×4.4=18.48(平方米)(3)(5+1.2)×4.4÷2=13.64(平方米)

教学意图:能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质疑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出示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思考题答案

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正确答案:75平方厘米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用有关词语造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真切的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2。

三、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步骤

(一) 激情导入,乐中求学。

齐唱《二小放牛》,带学生再次回到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感受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与感情。

回忆本组课文,完成学案1题。

(二) 着眼整组,明确目标。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制定复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

这组教材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掌握每篇课文的字词、内容和中心,完成学案中的综合训练,归类复习。

(四)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反馈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山里的孩子》完成课后题。

(五)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排的,学生要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复习情况予以鼓励,增强自信。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九

课后随笔上课片段: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把课本翻到第43页,让他们用手指指着字母读。读完两遍以后听范读,再跟读。经过几分钟的学习以后,部分学生开始走神、开小差,没留心听,读起来声音小。课堂开始有点冷场了。怎么办呢?情急之中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某特级教师在教学类似的拼音时用的“激趣”的方法。于是跟学生说:“拼音宝宝当中有几对双胞胎,他们都长得很像,比如ie-ei;iu-ui;ei-er。你们能认出他们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吗?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能说出他们哪里不一样吗?”这次学生都来劲了。一个个紧张地盯着大屏幕看,争着第一个说出这三对拼音字母的不同之处:ie和ei,iu和ui都是i的位置换一下……于是发言踊跃,课堂气氛也热烈起来了。

【课后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的。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从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教师来讲,我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综观本堂课,感悟有三:

1、教学的进程不是单凭自己主观想象或猜测,脱离学生实际的学习。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等等。

2、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得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住低年段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学语言也是知识呈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还有限,抽象深奥的概念还不会,对形象化的语言反应就比较积极灵敏。这一点从“拼音宝宝”“双胞胎”对我班学生学习相似拼音字母的积极作用可以看出。

3、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因此,我们在展示知识点之前不妨先提个问题,打个问号,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动脑筋,自己观察、想点子、总结归纳,这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复习课评课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7 12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