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教育家弗赖塔尔告诉我们: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归于生活,学生们会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____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就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米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在循循善诱中,完成了对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分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课上,米老师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去春游,帮助他们分苹果、矿泉水、披萨等食物的教学情境,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最公平的,于是成功地帮助了淘气和笑笑分了苹果和矿泉水,每人分到了2个苹果,1瓶水。

披萨只有一块,平均分后,每人都得到了披萨的半。披萨的一半是多大呢?孩子们拿出了手中披萨的学具,动手折了起来,很快就找到了披萨的一半,并用阴影表示出来。敖老师借机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这样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孩子们都陷入深深地思考中,是啊,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敖老师引导孩子结合自己分披萨的过程想一想。在老师的引导孩子,孩子们最终想到了用“1/2”或“2/1”来表示披萨的一半,敖老师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对学生说:科学家和你们一样,也想出了这两种方法,最后他选择了用“1/2”来表示一半。然后再引导孩子们说说“1/2”表示什么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当有学生不能准确说出“1/2”的意义时,敖老师就会耐心地引导,使其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不但如此,她还会找更多的学生重复说,使学生正真理解了“1/2”的意义。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敖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米老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纸,引导他们找出正方形纸的“1/4”,并将折法不同的正方形贴到黑板上,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在学生理解四分之一的基础上,敖老师又问:“在这个图形中,出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找到几分之几呢?”,就这样,在米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又认识了“2/4”,“3/4”,“4/4”。米老师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在层次练习中,创造分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米老师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练习题,先让孩子判断每个图形涂色的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在学生充分理解“1/2”的含义后,又引导孩子找出正方形的“2/4”“3/4”,“4/4”。为了深化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发散孩子的数学思维,米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学具,任意创造一个分数。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分数,并能准确说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这种层次性的练习中,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二

用字母表示数看似简单浅显的内容,但从孩子的认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难。用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转折,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莫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就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个特定的数,接着教学例2用字母表达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关系,再接着看书自学通过判断辨析讲解简写的规则,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环节。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层次分明,扎实有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节好课。其中本人也提两点不成熟的想法,根据书中编者的意图,例1是为学习新知打下迁移的作用,而既然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题那么把例1中的符号换成字母是否更有正迁移的作用。其二当讨论到简写的规则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数与字母相乘怎样简写,是否给予引导讨论给予正面讲解,不必把这一问题抛给下节课呢。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三

《用字母表示数》

本节课章光虎老师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屏幕上展示了一辆汽车,旁边有个加速器,通过叫学生点击加速器,看汽车速度从多少变化到多少。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操作的过程中相机板书,展示使用加速器前速度和使用加速器后速度,通过几组数据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有什么规律,说的完吗?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表示呢?出示了三种情况,一种a和a,一种x和y,一种a和a+20。小组讨论并上台展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学生认为a和a+20更好,并通过讨论得出,知道了a的值,那么就能求出a+20的值。老师进一步提问a可以表示1000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总结这里的a是有一定范围的,这里a表示数,a+20表示数量关系。同时章老师用动态线段图展示加速前和加速后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变化中体会到不变。再通过一系列题目进一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如何简写。

本节课情境亲近可感,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好奇心。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这节课创造的情境给学生再创造提供了好的土壤。另外章老师提出的关键性的问题有效的引领了学生学习,比如学生提问a+20等于多少,这一关键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和确定的数量关系。再比如让学生观察线段图,问学生有何发现,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发现a和a+20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还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数学能力就是用数学材料去形成概括的,简缩的、灵活的和可逆的联想和联想系统的能力。比如课中章老师问4n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情境下4n所表达的都是相同的倍数关系的一般化表达。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能力得到发展。

章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他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气息。高效课堂的背后,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7 1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