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的桥梁

发布时间:

  地处武陵山区的大湘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地处武陵山区的大湘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勇于突破局限,找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共同点,利用现代信息共享技术,打造区域资源综合应用共同体,用红色文化架起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的桥梁,合力跑好思政教育接力赛。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2019年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地处武陵山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大湘西地区,创新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勇于突破地域偏远和教育基础薄弱的局限,找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共同点,利用现代信息共享技术,打造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应用共同体,用红色文化架起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的桥梁,合力跑好思政教育接力赛。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助力大湘西地区教育共享的有效手段。湘西作为革命老区,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交界处,位置偏僻,发展滞后,是集中连片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间的过渡带,长期生活着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基础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加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大湘西地区教育一直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校际之间尤其是地方高校与中小学之间沟通交流不畅。习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工作,先后30余次赴革命老区考察,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21年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强调在推动湘西地区高质量发展中,要坚持共享发展,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推进“互联网+”教育均衡。大湘西地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提升革命老区教育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有效举措。

  共有的湘西红色资源能让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产生情感共鸣。2021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大湘西地区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通道转兵纪念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抗日战争受降地、湘西剿匪发生地、杂交水稻发源地和精准扶贫首倡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向警予、贺龙、粟裕、滕代远、向仲华、刘晓、彭飞、袁隆平等从这里出发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洪流,留下了恭城书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杂交水稻纪念园等历史资源。一代又一代包括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白族等各民族在内的湘西儿女,不偏居一隅,在中国的领导下,形成了代际传递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认同的区域红色文化。基于共同区域的红色文化是打破学段壁垒、校际界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的有效抓手。

  丰硕的湘西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学术支撑。地方高校因数量少、参与人员研究水平深、团队整体实力强、区域影响力高等因素,当仁不让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居“领头雁”位置,这其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力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利用组织、学术、资源优势,提升中小学红色文化研究能力,以研促合,形成育人合力,带领本地区数量众多的中小学思政课齐头并进,实现“大手牵小手”。

  找准湘西红色“种子”。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分别建立在各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其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材内容和课程评价有一定差异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不同学段思政课共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湘西红色文化可为差异化的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搭建一体化建设桥梁。首先,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又共处一地的实际,大湘西地区可确定以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石榴籽精神为一体化育人红色“种子”,培养学生爱国、团结、乐观、求知、感恩、创新、担当、奋斗等精神品质,实现红色基因传承。其次,全方位利用湘西红色文化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通过创编音乐舞蹈剧《通道转兵》,打造“一馆”(湘西红色文化陈列馆)、“一课”(湘西红色专题)、“一讲”(师生同讲湘西红色故事),开辟恭城书院,贺龙、粟裕、向警予、滕代远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构建各学段教师、大中小学生、红色纪念馆、地方史志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线上线下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三是共同开展湘西红色文化研究与宣传,挖掘其育人价值,创新其育人途径,物化其研究成果。以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团队为依托,联合打造“五溪青年博客群”、“微爱矩阵”等地方红色网站,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共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协同的链条式教学体系。不同学段思政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应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针对性整体谋划,链条化发展。以知识链为基础,形成“知识传承+应用实践”的链条式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大学教授进中小学课堂,中学优秀教师进大学课堂,打通学段壁垒,了解不同学段需求,进而促进各种资源协同联动。如联合编辑《芷江和平文化教育》《怀化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优秀案例集》《怀化市红色故事教育读本》等教材和课外读本。以能力链为核心,探索“主题研学+文化活动”等链条式实践教学模式,共同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大学生进中小学”“中小学生进大学”等红色研学活动。2022年不同学段思政教师共同打造的《做一粒好种子,讲好隆平故事,厚植种子文化》本土思政金课,作为湖南省教育厅“我是接班人”系列专题课,反响热烈。

  共同打造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阶梯式协同育人体系。以素养链为总领,形成“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石榴籽精神”相融合的阶梯式价值引领路径。通过同课异构,小学生读(红色故事)、中学生观(红色遗迹)、大学生研(红色理论),强调小学重“爱国、乐观”品质培育,中学重“求知、感恩、团结”品质培育,大学重“创新、担当、奋斗”品质培育,以递进性和连贯性,支撑青少年接力奋进。以活动链为联结,打造“红色资源+教师集体备课+学生混合研学”活动模式。以学校结对、教研室结对、教师结对、学生结对等方式共同开展校外活动。以歌曲、舞蹈、说书、书法等方式,让不同学段学生都有展示舞台。通过共同开展党团活动、主题活动、朋辈工程、社会实践等,打造一体化建设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共同建立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克服区域限制、交通不畅的不足,建立示范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类指导、各具特色的大湘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怀化学院联合区域中小学已建有《向英雄致敬》湘西红色文化影像数字资源库,联合喜马拉雅网站打造“月亮姐姐在线讲红色故事”,开辟“微爱矩阵”红色小视频育人工作室,共同摄制《通道转兵: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战神是怎样炼成的》《通道记忆中的鱼水情深》等展现湘西红色精品影像课程。

  搭建不同类型合作平台,构建一体化建设整体框架。一是顶层设计“路线图”。明确地方高校牵头,地方政府支持,湘西红色文化资源为融合剂,设定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路径。组建党政领导、知名专家、思政教师、辅导员、先进模范人物“五级竞讲”圈层式思政协同育人队伍,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二是创新驱动建联盟。联络机构示范引领、协调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大学引导中学、中学指导小学,经常性开展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教材编写、集体备课等活动,打通区域、校际、学段界线。三是完善机制保供给。以湘西红色课题共研为引领,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科研共同体。大中小学联合申报与研究本土红色专项课题,各自认领子课题,共享研究成果。通过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名师工作室开放机制,常态化举办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合作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共同打造服务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教师教育研究与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多功能教育教学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措并举分层分期培养全市思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资助,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HNJG-2020-0851)阶段性研究成果]

307 14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