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件大全优秀3篇

发布时间:

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课件大全》,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数学课件 篇一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时间:同时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课件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影 院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影 院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奇数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课件 篇三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142=282层住几户140+28=16812层一共住几户第二种方法:1214=1227=247=168第三种方法:1210=120124=48120+48=168第四种方法:14122814168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1412

2814214141016828+140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课件大全》,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6 6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