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9篇)

发布时间:

《草原》描写了草原上的人文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心情。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草原》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草原》教学设计 篇一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三、教学“景色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四、教学“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五、小导游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教学设计 篇三

一、总体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感悟草原的“景美、人亲、情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三、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四、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五 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课时目标;《草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可能的背诵。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三、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看着大家一张张可爱的脸,老师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童年里,曾有这样一首诗,伴随我成长!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每读到这首诗,我又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得对草原心生向往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走进草原,去感受那别样的美。《草原》(板书)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词语: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翠色欲流羞涩、拘束、摔跤、玻璃 、马蹄、襟飘带舞

请大家将这些词语带入到文中去,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分别在哪个几个自然段?(板书:景美,人美)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7、指导朗读。

大自然将绿色完美的运用到了草原上,将充满生命的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美的境界,老舍先生用心去感受到了,所以他认为“这种境界……”。(引读)美的境界,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此时的你如果来到了草原上,最想干什么?你能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吗?请先和同桌互相练说。(个别展示)

(四)、齐读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来回味草原为我们创造的美丽境界。(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

会会我们草原上的民族——鄂温克族。

(六)、板书设计

12草原

天空 可爱 明朗

空气  清鲜

草原(大 美)

小丘   绿    柔美   (像中国画)

平地   绿    辽阔

羊群   美           (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    静立不动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草原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热闹景象?(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过渡:你还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演一演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同桌互相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高速路口,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高速路口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让我们一起齐唱《爱我中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草原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

“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

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

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 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 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4、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⑵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⑶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

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⑴ 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草原十分辽阔。)

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

(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⑵ “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十分静寂。)

⑶ 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⑷ 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⑸ 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⑴ 指名学生读第2层。

⑵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⑶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⑷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

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⑴ 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 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⑴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qing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⑵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⑶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⑷ 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草   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老舍的《草原》教学设计 篇七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草原教学设计 篇八

之六

禹城铁校 张小泉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教学设计 篇九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掌握抓重点句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阔、仅、鹰、牧、骑等19个生字,会写阔、丹、铃、闲、偶、尔、骑等13个字,理解10个词语。

2、在探究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

3、在品词、品句、品读中品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而欢腾的世界。

2、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掌握“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件、字卡、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引疑激趣,激发探究热情

1、理清文章脉络: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探究: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研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感悟草原“美”

(一)品读探究,感悟野草美。

1、哪些句子是描写野草的?谁来读一读?(相机感悟句子)

2、在评价过程中,品析“满眼”“一直”,品读“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伸向远方”,感悟野草的绿、多,以及草原的广阔。

3、品读“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上没有一处不覆盖着野草,体会草多。

4、创设情境,品析“没过”。(你是十来岁的孩子,如果让你站在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草会长到你的什么地方?草比你高还是比你矮?)体会野草多、高、趣。

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野草的多、高、趣)。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二)展开想象,感受湖水的神奇。

1、默读描写湖水的句子,质疑探究。(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的问题:A 为什么说水面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B “嵌着”是什么意思?

2、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A 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草滩湖水的神奇、美丽。B 结合图片、生活体验探究感悟词语“嵌着”的意思。

[设计意图:用实物展示或课件演示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每个字都像一首诗,像一幅画。]

4、探究拓展。

神话般的宝镜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按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_______,映出_________,映出______,还映出_________,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三)小结回顾,感情背诵。

1、同学们,这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丽)极了!结合板书师生合作总结

2、练习背诵第二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四)探究发现文段的表达形式,掌握理解段落內容的方法,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第二自然段围绕第一自然段具体地写。)

师揭示: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2、阅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第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2)师总结:你们看,我们抓住了重点句子“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自主探究,品读悟情,感受草原的“欢腾”

1、自由读,并小组交流:你从哪里体会“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并出示思考题(略)

教师引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草原的“欢腾”。

四、探究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或动态的美。)

(1)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学生任选一方面说)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五、总结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草原》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0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