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

2、“震耳欲聋”是指很大,“声音刺耳”是指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三

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活动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活动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 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 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 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分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3、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进行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音粗。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3、[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4、[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教学,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5、提出问题: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猜想与假设: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教学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6、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固体、气体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三)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 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四)再次验证声音的变化。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力敲击了同一个音叉,发现轻敲时声音比较小,重敲时声音比较大。我这这里,还有一个音叉。大家看有什么不同?(小大不同)这两个音叉声音会有什么不同?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六

一、设计思想

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媒体应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音乐:

1、响度不同的同一首歌;

2、音调不同的同一首歌;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分别引入响度、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响度、音调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不同。播放音频 学生欣赏并找出这两组音乐的不同之处;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响度不同的声音和音调不同的声音。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

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从而引入频率的概念,再由人耳听到的声音范围,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课件显示声音的波形 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音色 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声音我们还能区分吗?师生共同听两段音乐并说出如何区分的,从而引出音色。多媒体播放音乐。 (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 让学生做课件上自我评价的随堂测试,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指导。 课件展示做自我评价中的随堂测试,自己检查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联系巩固

作业

1、《自主学案》P23 1—6。

2、预习2.3《声的利用》。 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 巩固提高

板书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

3、音色: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内部结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理解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可以通过钢尺或大小音叉,刻度尺等等的振动来感知、认识。在频率的学习方面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来认识。响度比较容易,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音色的教学是个难点,认识音色可以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导致振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讲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