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4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捅马蜂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

(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 ),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 )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 )它们能回来。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积累词语,能用"反驳"造句。

2.理解"反驳"的意思,并能够造句,了解马蜂的特性。

3.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

1.创设情境

齐读课题,问:你知道马蜂是一种什么动物吗?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讲述:也就是说这种昆虫是有毒的,如果被蛰到,人可受不了,有的甚至会死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初步体会一下在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马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2.介绍作者: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的笔法视角独特,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咀嚼人生。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纠正读音,指导书写:

(1)音:“胆怯”的“怯”的读音:(qiè)

“嬉戏”的“嬉”的读音:(xī)

“疙瘩”的“疙”的读音:(gē)

(2)字形:

绑:是捆、缚的意思,捆一般要用绳子,所以是绞丝旁;而“帮”字是“辅助,帮忙”的意思。

驳:右半部分上下不一样,上面是撇点,下面是撇捺。

(3)组词:

组词:闯()

绑()

闹()

帮()

尸()

慌()

托()

户()

谎()

拖()

2.根据意思理解词语:

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

指名回答,教师纠正,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试着用"反驳"造句,师生订正,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分析后同桌交流

教师总结(本文先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起因);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经过);决心不再这种事(结果)。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

2.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介绍爷爷的后院,引出屋檐下的马蜂窝以及奶奶和爷爷关于马蜂窝的对话。(1-5)

第二部分:讲述了"我"捅马蜂窝挨蛰的经过。(6、7)

第三部分:写被蛰的经过让我不能忘怀。(8-16)

第四部分:讲马蜂重建家园,我也不再伤害它们。(17-20)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经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整件事分成四部分,脉络十分清晰。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2.说一说:本文是一篇。作者:,当代作家,按照顺序,讲述了的一件事。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决心不再这种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了马蜂这种动物,多少知道了它的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惊险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细致品味作品。

(二)精心品读深入体会

1.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作出批注)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交流: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分析:爷爷奶奶的对话引起了我捅马蜂窝的好奇心。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

分析:我的内心虽然恐惧,但是被好奇心战胜了。

重点分析第七自然段:

“非凡而冒险的行动”表现出我内心的扬扬得意;"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衬托了我的恐惧,但也透着儿童强烈的好奇心;

“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我的紧张与害怕。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动作以及描写马蜂的词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

学生练习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紧张而又疯狂的感受来吗?(指名读)

(3)“看到马蜂疯狂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记”

(4)“生怕马蜂在小门等着我”,被马蜂蛰了之后心有余悸,用一个谚语来说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分析:听到马蜂蛰人后会死亡,我佩服它的这种激情和勇气。

(6)“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体现了我内心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7)马蜂回来了,“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教师小结:这些感情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捅马蜂窝时紧张而又危险的经过,由此让学生深深的体会,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为此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深入体会,读写结合(二选一)

1.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假如你就是主人公的爷爷,或者是一直强烈要求捅马蜂窝的奶奶,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写出来。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2.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使人物和故事情节更加精彩,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让我们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和本课的相关内容,制作一期手抄报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体会作者对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重点字音:蛰粘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

重点字形:疙瘩痊愈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4、听写词语

纠缠 褂子 捣毁 复仇 罪孽 前襟

(1)指名演板。

(2)相机指导书写。

(3)用黑板上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渗透对词语的识记理解。

5、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6、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结合回答板书:为什么捅?怎样捅?结果?

小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课文。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出批注。

(2)布置学生默读感悟批注,教师巡视适度照顾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感悟捅马蜂窝的原因。

(1)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

相机出示:

A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形状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

B “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这句话暗示了什么?(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2)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2、感悟捅马蜂窝的经过。

A、为了捅马蜂窝,“我”做了哪些准备?

我找来妹妹,乘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校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1)出示:时间——在爷爷午睡的当儿。

思考:“我”捅马蜂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进行?

(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2)读读这几句话,你感受作者怎样的心理?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这一段。)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冯骥才,本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4.朗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说“我”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

l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l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力图围绕学生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静读默思、解疑悟情的过程中实现这个对话过程,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马蜂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马蜂。

(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说说对马蜂的了解。

(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课件出示关于马蜂的介绍资料。

(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冀才的童年生活,和他一起体会“捅马蜂窝”。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五)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出示生字、容易读错的`词语,检查读音,相机正音。

(三)同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要求互相正音,对方读得不流利的地方,请他再读一遍。

(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文章脉络。

(二)师生交流。

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10-19自然段):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内容巩固认知。

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一)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写批注。

(二)指名读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课件出示)

(三)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化。老师适时板书:好奇、胆怯、愧疚、期望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三、品味词句,深入领悟。

(一)激情朗读,体会“好奇”

1.课件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读。

2.马蜂窝是什么样子?读文填空:

这里,()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对于这个壮观的马蜂窝,奶奶总为他生气,时常埋怨道——,爷爷却连连摇手,警告说——,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4.对于捅马蜂窝这件事,家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找出家人对于捅马蜂窝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

●爷爷:捅不得,会蜇死人的。

●奶奶:生气请人来捅()

●妹妹:害怕

●我:有趣、渴望、(课件出示)

5.我对捅马蜂窝产生了截然不同想法,联系其他家人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语言训练(课件出示):

因为,我心里涌起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6.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

归纳梳理学生的随机发言:淘气、好奇心极强、喜欢探险。

7.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8.引读第七小节相关内容,了解“我”在捅马蜂窝前的准备:

(1)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自己也是全副武装,并配备了武器,最后还和妹妹有了约定。

(2)看来我是有备而来,对捅马蜂窝这件事是志在必得。带着这种雄心壮志,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七小节。

过渡: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胆怯”有关的句子。

(二)想象朗读,体会“胆怯”。

1.认真读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看看人物内心是怎样变化的?

(1)归纳梳理:迟疑--好奇--惊呆

(2)理解:“迟疑”,联系上下文了解迟疑的原因。

(3)揣摩心理,合理想象说话。(课件出示)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我想。

2.再读这段话,用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内心情感,选择一个地方写下来。

(1)课件出示:

●当我的竿头触到……关在门外。我心想。

●我一回头,……使我惊呆了,我心想:。

(2)交流。

第一句:抓住“我”的动作“触、顶、摇撼、扔、跑”,体会“我”捅马蜂窝时的紧张。

抓住马蜂的反应“轰、一团、腾空而起”,感受马蜂数量之多及其受惊时的慌乱。

第二句:读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哪个写得更好?为什么?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朝我扑来,好像一架战斗机。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3.结合板书,抓住我的动作和马蜂的反击,根据作者内心的变化说说我捅马蜂的过程。

4.捅马蜂窝的结果怎样?

(三)读中感悟,体会“愧疚”。

1.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2.因此作者说: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3.朗读、感悟。

(四)情景设置,体会“期盼”。

1.字词训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课件出示)

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2.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课件出示句子:

于是,……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小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三、与文本对话,触摸心灵。

(一)结合“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情发生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二)学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三)想一想,演一演:(课件出示)

1.听了爷爷的话之后,“我”梦见了英雄马蜂,设想一下“我”与英雄马蜂的对话。

2.“我”与马蜂的儿子“小马蜂”的对话。

四、与生活对话,联系现实。

(一)你做过、见过或听说过随意伤害生命的事吗?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看这件事?

(二)你知道像马蜂这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吗?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镜头,把它具体地描写下来(可以运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11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