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气氛非常好,小朋友们的兴趣有浓厚,参与性强。幼儿对肢体的动作表现地也比较地突出,也由一开始的单一“变”为后来的丰富,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感受了引导的魅力之大。在合作游戏中,小朋友们也很开心地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无论从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活动的投入状态,还有情感方面,我觉得这部分各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一次活动结束了,带给我的不仅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参与的幸福,在每一点每一滴的不断实践、学习、反思、积累中,我想我会收获更多!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凹面承受力大的经验,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投票表格,小鸡图示,针筒,桥的课件

学具:削尖的铅笔、半个蛋壳、吸管人手一份

一、用小灰鸡和小黄鸡的对话引出内容

二、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拱形承受力大的现象

三、了解拱形承受力大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1、小黄鸡:是我在外面用嘴啄破壳帮助你出来的。、2、小灰鸡:是我在里面自己用嘴啄破壳自己出来的。

1、幼儿将猜测的答案粘贴在相应的表格上,教师加以引导,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2、幼儿操作,对比实验

(1)认识实验材料:凸面蛋壳和凹面蛋壳,铅笔的尖尖头代表小鸡的嘴巴。

教师交代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对准凸面蛋壳或凹面蛋壳自然放开。

幼儿实验,得出结论。

3、幼儿将实验结果粘贴在相应的表格上,并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4、通过录像了解凸面承受力大,比凹面的牢固原理。

师:为什么凸面不容易啄破,凹面容易啄破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像。

师:凸面比凹面牢固,承受力比较大,人们利用这个原理造出了很多建筑物。(播放课件)

小结:这些建筑物都很牢固,因为它们都是拱形的,拱形真是个大力士,它能承受很多很多的力,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拱形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还有很多秘密,让我们下次再来探究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三

设计思路:

乐意模仿教师的动作,参与游戏,感受和教师、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用松紧带和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丝绒布缝制玩具拉拉,每个孩子人手一个。

2、拉拉树两棵。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发现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师和孩子围坐在拉拉树边,教师示范如何将树上的拉拉找出来,向孩子介绍新玩具。

●重点提问:看,它是谁?这个拉拉是什么颜色的?

●观察要点:孩子的视线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导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动手拉出拉拉。

●重点引导:鼓励孩子动手,找到藏在树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来。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说说自己手中拉拉的颜色、特征等,为拉拉取名字,如红拉拉、绿拉拉等。

●重点提问:你的拉拉是什么颜色的?叫什么名字?

●观察要点:孩子是否能开口回应教师,是否有亲近拉拉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4、小结:对拉拉说一句话,如拉拉,我喜欢你,我要亲亲你(鼓励每个孩子开口表达)。

二、环节二:模仿教师玩拉拉

教师利用拉拉的弹性,配以情境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变长变短的特性,体会模仿游戏的乐趣。

1、游戏:拉拉变变变拉拉拉,用力拉,拉拉变长了;变变变,拉拉变短了;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脸蛋;变变变,拉拉变长了,拉拉亲亲孩子小手手(要及时鼓励与回应和教师一起做动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欢你)。

●观察要点:孩子能否模仿教师玩拉拉的动作,能否听懂教师的情境性语言,是否会用拉拉来碰触身体的各个部位。

2、游戏:套拉拉变变变,拉拉变成圆拉拉(指导孩子自己动手将松紧带的套环套在大纽扣上,变成一个圆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脚上,亲亲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亲亲小拉拉。

●观察要点:孩子套的动作是否正确,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三、环节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戏:开火车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拉拉,两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开火车的游戏。

●观察要点: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戏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注意调控游戏节奏,由慢到快。

2、游戏:做小饼饼、大饼饼

将两根长拉拉分别变成两个圆拉拉,将孩子团团围住,变成一个小饼饼。将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个最大的圆拉拉,将所有的孩子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饼饼。

●观察要点:关注孩子和同伴身体接触时的情绪反应,注意控制人数,逐渐增加人数。

3、小结:拉拉玩得有点累了,我们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说再见。

活动建议:

第一,模仿和重复是幼儿园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模仿和重复不能是单调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变化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情绪感染下,不断地在模仿和重复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利用富有节奏感的情境性语言,营造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变和好玩,吸引孩子围在教师身边,模仿教师的动作玩拉拉,同时初步建立小群体活动的经验。当孩子们发现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发生种种变化时,这种满足感、成就感会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对教师的依恋,建立和教师一起玩真开心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身边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渐扩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欢乐,对处于从适应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的幼儿园孩子来说,建立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每一个的意识,即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反应和活动情况,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的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橡皮泥、圆形金属块、胶带、剪刀若干。

2.底部是平的不倒娃娃外壳一个。

活动过程

1.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娃娃推倒,一会儿把不倒娃娃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不倒娃娃头小脚大;有的说娃娃没有脚,娃娃下面是圆的;有的说不倒娃娃永远倒不了;还有的小朋友说感觉不倒娃娃有点重。

2.进行比较

(把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的外壳发给幼儿)

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娃娃。(幼儿自由地玩)

师: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发现两个娃娃长得一模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一个娃娃永远也推不倒,另一个娃娃却站都站不住;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一个娃娃很重,另一个娃娃很轻。

3.开动脑筋

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一个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另一个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

小朋友们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不倒是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不倒是因为它很重……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一些想法。

4.动手尝试

师:给站不住的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吧。

幼儿打开不倒娃娃外壳的底座,有的先把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娃娃的底部也不行;有的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娃娃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地让周围的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5.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让不倒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向我讲述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这些东西太轻了,娃娃倒下去照样起不来,他又把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把圆形金属块放在娃娃的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倾斜的。

师:谁发现了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

6.看看构造

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一块面积较大的圆形金属。

师:小朋友试一试圆形金属能不能从娃娃的肚子里拿出来?

幼儿试着去取圆形金属,发现圆形金属是固定在娃娃的底部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圆形金属放在娃娃底部的什么位置?

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发现圆形金属块是固定在娃娃底部的正中间的。

7.发现秘密

师:现在小朋友们发观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在中间,娃娃就会倒了再站起来。

师:如果娃娃的底部不是圆的,倒了还会站起来吗?(幼儿根据经验进行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谁的说法正确。

幼儿实验发现底部是平的娃娃,即使用比较重的金属固定在底部中间,倒了之后也不会站起来。

幼儿再次总结:底部是圆的娃娃,在它肚子的底部中间固定上重一点的东西,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8、延伸活动

(1)让幼儿修一修坏了的不倒娃娃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控索。

(3)在手工区为幼儿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五

设计思路:

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几个布袋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1、介绍苹果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2、介绍桂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3、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

——说说自己的想法,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

——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1 1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