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接下来是关于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 ,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高二化学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1—4、1—5、1—6,其中实验1—4、1—5放在投影仪上去做。

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说明]①浓盐酸一般为12l/L,密度为1.19g/L,稀盐酸不能发生该反应。

②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该反应具有以下特征:

粉末状固体+液体气体

可见宜采用固—液加热制气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实验装置:

①气体发生装置

固一液加热制气装置。首先选择反应容器,由于盐酸必须在反应中保证一定的浓度,所以用量较大,因而宜采用容积较

大的圆底烧瓶而不宜用大试管;其次,对于添加液体的容器,采用分液漏斗(不用长颈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控制盐酸的用量;对于圆底烧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而且需放上石棉网,以防止圆底烧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圆底烧瓶中液

体的盛装量,一般以液体占圆底烧瓶球部容积的~为宜。实验装置如图4-8所示。

③气体净化装置

气体净化装置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装置来除去杂质。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氯气中混有HCl和H2O(g)等杂质,除去氯气中的HCl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图4-9Ⅰ所示);除去氯气中的H2O(g)可用浓硫酸洗气(如图4-9Ⅱ所示)或用干燥的CaCl2.

③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必须考虑气体和被排对象(如空气、水)的性质和欲收集气体的纯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4-10Ⅰ);又因为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如图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气;还可将Cl2直接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④尾气处理装置

化学实验中,凡是有毒或易燃的尾气,都要进行适当的尾气处理,使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形成安全隐患。对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而除去(如图4-11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并收集干燥纯净的Cl2,可采用如图4-12所示的装置。

实验步骤:“连—检—装—制—集”。

①“连”——将所需仪器按图4-12所示的顺序连接。即如图4-12所示,依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仪器,组装成制取气体装置。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没玻璃导管,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玻璃导管内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玻璃导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说明]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在连接装置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热并观察→冷却并观察”三个步骤。

③对于气密性不合格的仪器或装置,要查出原因,修复或更换。若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检查气密性。

③“装”——装药品或试剂。将装置拆开,分别向B、C、D、F中加入适当的药品或试剂,重新连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加入浓盐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盐酸挥发。

④“制”——加热制气。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内加入适量浓盐酸,点燃酒精灯加热,使反应平稳地进行。要通过观察装置C、D中的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并通过控制浓盐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灯来调节反应速率,使反应连续、平稳地发生。

⑤“集”——收集气体,当装置E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表示氯气已收集满,可更换集气瓶继续收集,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要盖严,瓶口朝上放置。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当装置C、D中无气泡冒出时,将装置F中的玻璃导管取出,装置B、C中的氯气可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除去,装置D中的氯气可用空气将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说明]①当实验室没有MnO2时,可用MnO4和浓HCl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4+“HCl(浓)=2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较剧烈,需将浓盐酸缓缓地滴到MnO4固体上,不需加热。

当实验室没有浓盐酸时,可用NaCl和浓H2SO4替代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2NaCl+3H2SO42NaHSO4+MnSO4+2H2O+Cl2↑

②盐酸和MnO2反应时,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表现还原性的标志是-1价的Cl--变成了。价的Cl2而如何判断酸在某些反应中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是否表现出酸性呢?主要标志是生成物中有无酸根离子。若有酸根离子就说明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表现出酸性,如:

au+2H2SO4(浓)CuSO4+SO2↑+2H2O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现出还原性,又表现出酸性。

③验满方法:a.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斌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b.也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高二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b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化学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营造一个空气清新、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2)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1)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2)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

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污染指数首要

污染物空气

质量级别空气

质量优化

SO2NO2PM10

233556PM102良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

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

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

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

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

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

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联想质疑】

1空气质量报告为什么特别关注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

2你知道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吗?它时怎样形成的?

3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你已经熟悉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了。那么你知道工业上时如何防止酸雨形成的吗?

【板书】2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

1)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

【板书】①氮氧化物

【讲解】引起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用NOx表示。

来源:化石染料的燃烧,汽车尾气。

N2与O2的反应机理:

O2=O+OO+N2→NO+N

N+O2→NO+O2NO+O2→2NO2

【板书】②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smog)

【讲解】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脂(PAN)等有毒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

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的呼吸系统而引发病变;刺激人的眼睛,引发皮肤癌等。

治理措施: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加强以氢气为动力的染料电池汽车的研制。

【追根寻源】阅读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示意图及文字。

【板书】(2)二氧化硫与酸雨

【讲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被氧化所生成的三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溶解于降水中,

分别生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二氧

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治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成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的重要途径。烟道气体脱硫是一种大规模脱硫方式,采用的大斗是石灰石-石膏法,图1-

1-4是脱硫过程使用的吸收塔的示意图。煤烟中的二氧化硫在吸收塔内与洗液中的碳酸钙

反应成亚硫酸钙,然后又被烟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钙。硫酸钙可以做成生产石膏板材的原

料等。

【板书】(3)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

【讲解】漂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总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总悬浮颗粒物中,

粒径在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者飘尘。

危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吸附的其他有毒物质,被吸入体内会聚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多种疾病。20xx年春季发生的严重呼吸系统窘迫综合症(SARS)的一种重要传播体——患者的飞沫,就是带又SARS病毒的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可持续很长的时间,含量高时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措施:减少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要从它的源头——工业烟尘和灰尘着手。消除工业烟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造锅炉、提高染料效率和安装有效的除尘设备等。为减少因风扬起的灰尘,应尽量保持路面清洁,减少裸露地面的面积;拆房作业时必须先用水喷淋,并在施工现场采取纱网防尘、随时冲洗进出车辆的轮胎、及时清除建筑垃圾等措施。另外,职务可以过滤多种大气污染物,使大气得以净化,因此造林绿化时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过渡】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时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甚为密

切。

【板书】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交流研讨】阅读课本,并结合自己生活知识完成第六页表格。

【活动】老师与同学共同讨论完成表格。(略)

【讲解】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的几个方面。

板书】1厨房——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

【讲解】来源:厨房是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其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煤、

煤气、液化气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等造成的污染;二

是烹饪菜肴时产生的油烟造成的污染。

危害:厨房油烟与烧菜时油的温度有直接关系:当油温高于200C时,会产生具有强烈辛辣味的丙烯醛,它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当油温度更高时,除了产生丙烯醛外,还会产生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入苯并(a)芘等。

【板书】2装饰材料——居室空气污染的源头

【讲解】来源:装饰材料挥发出的苯,甲醛等有害物质可能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居室里

的苯(benzene)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的涂料、填料、胶黏剂、防水材料等。涂料和胶

黏剂时居室内甲醛(methanal)的主要来源。

危害:苯对人的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油刺激作用。苯的吸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可能引发癌症。甲醛可导致人体嗅觉功能异常、肝脏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以致癌和致畸物质。

【知识支持】甲醛也叫蚁醛,化学式为CH2O,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化学性质

活泼,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板书】甲醛性质

a加成反应

催化剂

HCHO+H2CH3OH

加热

b氧化反应

催化剂

2HCHO+O22HCOOH

加热

加热

HCHO+2Cu(OH)2HCOOH+Cu2O↓+2H2O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3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来源: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m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m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①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o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1 1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