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诗歌的学习应该注重朗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与气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是上好课的关键。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三

备课组 初三 学科 语文 执笔

课题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

方面 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四

【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

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

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⑴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⑵ 、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⑶ 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⑷ 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

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

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

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

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板书):

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

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样的一幅)差异网○www.chayi5.com(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样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

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

⑴ “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⑵ 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

1、关于词的背景。

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

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

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山  红

远──静           忆

林  染

上阕 湘江秋景 江  碧   下阕 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叙事抒情)

舸  争           记

鹰  击   上

鱼  翔   下

问   主沉浮

答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五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 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 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1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