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教案范本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高一语文课文教案范本》,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要求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关键词:补充——古人称名

(1)姓+字韩退之

(2)姓+籍贯韩昌黎

(3)姓+官韩吏部

(4)姓+谥号+敬称韩文公

教师参考: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指导朗读课文。

提醒:句读(dou)或不(否fou)焉谀(yu)欤(yu)蟠(pan)

三、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1——7(1、老师2、老师3、老师4、5意动“以……为师”6、动词,学习,也可意动7老师)

(2)所以——“用他来……的”凭借

(3)固——本来

(4)庸——难道,岂

(5)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

(6)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判断语气,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间舒缓语气,停顿,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3、学生问疑

4、翻译

5、论证分析

论述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1)古代传统——

(2)从师作用——

(3)以“道”择师之标准

6、试背诵

7、作业

第四课时

1、齐背诵第一段,指名翻译第一段

2、朗读第二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从师学习的道理,B从师学习的风尚)(注意后一个“也”的用法)

(2)问焉(兼词“于之”)

(3)下圣人(名次活用为动词“低于”)

(4)耻学于师(意动)

(5)圣益圣(A名词,B形容词“圣明”)

(6)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猜测性语气,可翻译为“大概”)

其可怪也欤(同上)

(7)则耻师焉(耻,意动;师,动词;焉,语气词,“了”)

(8)受业——授之书(注意写法)

(9)句读之不知(倒装)

(10)或师焉,或不焉(或,有人;师,从师;焉,语气词,不翻译;“或不焉”省略句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批判轻师的世俗:

对比古圣人和今众人的态度与结果——对比“小学”而“大遗”的两种做法——对比下等人和君子的做法与结果

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

7、试背诵

8、作业

第五课时

1、背诵、翻译1、2段

2、朗读第3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师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动——比——是,这样——因此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论述能者为师的道理:

以孔子为例——师与弟子的辩正关系

7、试背诵

8、讨论最后一段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文——六艺——于1,2——嘉

古散文——(联想四书五经)——于1被,于2向——赞扬

9、书后问题讨论

10、作业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3、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定义、解释、分项、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及说明与叙述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介绍科学知识的写法。

2、理解平实性说明文准确、周密、平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中先总说再分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定义、解释、分项、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以及说明与叙述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介绍科学知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实性说明文准确、周密、平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二、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遥感技术的科技性说明文。它通俗的解释了什么是遥感技术,简要的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四个主要特点,具体的说明了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得了驾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三、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引言和两个小标题所标明的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现代科技领域的新成就-遥感。

2、第二部分(第2-8段):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

第一层(2-3)说明遥感技术的性质,指出它能够“实现对各种物体的探测和识别”。

第二层(4-8)说明遥感技术的特点。

第三层(9-13)说明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

这部分先概括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作用。其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共有四十多个领域;其作用是能“及时地向国防和国民建设部门提供急需的图件和数据,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一些自然界的规律,获得驾驭自然的更大的自由。”

第二课时

一、概括本文的说明方法:

1、课文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解释说明又称为作解释,也就是对事物作介绍、作解说。它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造、功能、成因等,也可以用来解说事物的概念。它能使抽象的概念、深奥的专业术语等变的浅显易懂,通俗明白。

如课文在给“遥感”下定义后,紧接着用了一个长句来作解释:“它借助于专门的光学、电子学、、、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个解释深入浅出地对定义中所说的“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和物质的映像作了具体的说明。又如“遥感技术的特点”中的第3自然段也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的年代、运用的范围与作用,并概括说明了它的特点,为下文具体、详细地介绍做铺垫。

2、课文还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比较说明是在介绍某种事物时,用与它有联系的事物加一对照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说明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点,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别事物,更深刻地认识事物。课文在介绍遥感技术的探测原理时,把光学照相机与微波遥感器加以比较,突出了后者在天空被厚云层覆盖,或没有光照的夜晚,仍可探测到地面的目标的特点;在介绍遥感技术“快”的特点时,把用地球资源卫星测量同用航空摄影测量与实地测量加以比较,突出了遥感技术“快”的特点和“不仅能及时反映现象,还可用来对比分析环境的动态变化”的优势;在“区域分析”一段里,把墨西哥及英、美等国利用遥感技术与实地勘察所用的时间和人力加以比较,充分说明了遥感技术的效率之高。

二、总结课文结构: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了“总-分”的写法,即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就是先揭示说明的主旨,点出说明对象;后分说,就是从各个不同方面介绍说明对象。从全文看,第一部分是总说,第二、三部分是分说;而在第二、三部分中,也分别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之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第四步总结:

1 从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2 运用计谋的关键是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创造性练习: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将本文改编为话剧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2 人物台词要用现代汉语。

3 允许合理想象,增删台词和情节,以使剧情发展合理化。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高一语文课文教案范本》,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11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