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最后一课教案 篇一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1、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2、对本文的内容适当的介绍说明。

3、本文的文字较平易,但有些语句内涵丰富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发掘、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哽(gěng)踱(duó)惩罚(chěng,fá)

祈祷(qǐ,dǎo)诧异(chà,yì)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遣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

预习提示第一段。

小说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二世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扩大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统一各邦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1870月7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战领了阿、洛1/3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变成了自卫战争。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节法文课,反映了爱国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记叙的人称有几种?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

两种。即第一人称(记叙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和第三人称(直接写“他(她)或他(她)们”。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能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4、利于组织材料,“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

5、再读课文:

⑴分析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练习二,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为下列三方面,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各方面变化的相应语句。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参68页)

⑵分析韩麦尔先生:

6、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何不同?

对小弗朗士小说是直接描写他。

对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耳闻目睹间接描写他。

7、由于角度不同,描写方法也相应的不一样,有何不一样?

对小弗朗士侧重心理描写。

对韩麦尔先生则以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8、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他富有爱国情感,善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最后一课’里唱出一曲感人肺腑的维护祖国语言的爱国主义颂歌,以深蕴于内心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学生幼小心灵的火种,坚定了他们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小说除了通过小弗朗士耳闻目睹表现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外,还通过小弗朗士的感受突出了他的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一类句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恨不得一下子……”

“好像……似的……”

三、分析课文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

(故事的背景,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1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上学晚了,未复习好功课,害怕老师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

由此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3、2~3段,写了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读这两段,突出表现他性格中的哪两个方面?

天真好玩的性格,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哪一方面性格是作者要强调的?(毅志力)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4段,作者写了弗朗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恨。“坏消息”“又出什么事了?”)

普法战争在1871年,小说背景是1873年,相隔了两年,但对“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反映出孩子内心爱憎分明,对侵略者的行径是牢记在心的。

“又出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5、5段、6段,他为何气急败坏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说明了什么?

(铁匠的话,他误认为华希特是嘲笑他)

(说明他自尊心很强)

同时,铁匠的话在这里也是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作业:课后一、四(预习本)。

思考题三。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板书〗(第一课时)

1、7~10,不平常现象,渲染气氛。

2、11~16,“最后一课”,点明主题。

3、17~23,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一、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1、根据第一层的内容做练习一填表:

“总”“偏”说明了什么?(“总”表示喧闹的一贯性,“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偏”是孩子的口头语,用来亲切。

先生服饰和平日不同,“只……才……”句式起了什么作用?(强调)做练习三。

除了表格中的异常气氛,还出现了什么情况?(“最使我吃惊的……”)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一点先生的爱国感情。

通过这些异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2、正当弗朗士对这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他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啊……那些坏家伙……这么一回事。”(含义)

(听老师说后恍然大悟,得知禁教法语后十分悲愤)

3、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用了3个惊叹号,强烈地表现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其次对“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见书)

再有,刚才异常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这一段的心理活动,表明教师真挚的爱国热情,通过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的成长。因为禁学法语,是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伤害,它促成小弗朗士爱国意识的猛醒,从而学法语的兴致一下子开到空前高度,对小学生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4、“最后一课”是文章的高潮,小镇上所有的人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天啊,……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含义)(不仅表示了小弗朗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差耻感,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18、19段是老师的自责和他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二点

6、20段,赞美法国语言三点

7、练习三2、含义(见教参)四点

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小弗朗士也深切感到他“恨不得……一下子……”五点

8、21段,为了让学生上好习字课,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字贴。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烘托出教室中的爱国气氛;

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含义)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22段,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写出了韩麦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说明这时小弗朗士对老师是同情理解的,让感到通过最后一课,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10、23段,“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声音古怪”令孩子想笑;“声音发抖”令孩子难过。

〖第三部分〗

1、做练习三3。

(见教参)六点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的心声,它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七点韩麦尔的爱国感情

3、练习三4。

(见教参)

小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细节的刻画,都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许许多多的音符组成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4、作业。

第三课时

一、总结中心思想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特点

1、出色的心理描写;

2、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场景描写寥寥数笔,牵制全篇;

4、“烘托”和“重复”手法巧妙运用。

三、作书后练习

〖板书〗(第三课时)

铺垫:“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结尾:悲壮不屈精神──深化主题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人物:

小弗朗士:贪玩、幼稚、诧异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听课,激动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语法】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3、名词的类型:

⑴表示人的:雷锋、黄继光、同志、作家、老师、学生

⑵表示事物的:(具休)水、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

⑶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⑷表示处所的: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

⑸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东、西、里、外、内、中、间、旁;以内、以东;之上、之间;里边、上边;左面、南面;上头、外头;上下、内外;中间、开外

⑹表示抽象概念:道德、政治、文化、法律

4、判定名词的特征:

⑴名词前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例:一条鱼,两只手,几双鞋

⑵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⑶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队、县”等带有量词性质,前面可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⑷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例:同学们,老师们

指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上的拟人的用法,多用于文学用品中。

[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做书后练习。

二、动词

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动词分类:

⑴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

⑵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⑶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

⑷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

⑸表示趋向的: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3、动词的语法特征:

⑴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

[例]及物:买收、听收音机、有书

不及物:游行、出发、休息

⑵动词后边一般可带“着、了、过”等:

[例]雨在下着,窗户关着

⑶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例]单音节动词:AA

想──想想,听──听听

讲──讲讲,闻──闻闻

双音节动词:ABAB

批评──批评批评,休息──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考虑

最后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 m.1mi.net 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

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6、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理念】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那么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抓住作者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探究主人翁形象、情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到:母语被剥夺,文化被侵占所带来的民族创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

再由发掘本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像韩麦尔老师那样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尊重本民族语言,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自觉的抵御网络语言、外来文化、港台影片对民族语言肆意曲用、淡化的行为。

【学情分析】

作为这一群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被侵占的痛苦岁月,更没有太多的关注过别国的历史,怎样从内心呼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对民族、对语言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本课的关键。

根据学生学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上,以此为突破,紧扣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之产生思想共鸣。

【教学创意】

本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国情感的传统教材,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紧扣“不寻常”三个字构筑情节,使小说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出色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还有暗示着小说背景的场景描写也恰到好处。全文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意义一次比一次深刻,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根据这些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感知标题。“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2、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3、感人细节,拓展延伸: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1、同学们都已预习过,谁能说说,“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

小弗、韩、镇上的人

2、小说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为什么取名“最后一课”,请你结合小说的故事背景谈一谈。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3、课文里有没有交代这一背景的文字?

有,第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改教德语了。

三、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很明显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做总体评价?

小弗韩

幼稚的孩子普通教师

成熟、懂事的学生悲愤的爱国者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无形中“最后”二字,为这一课笼罩了一层不同寻常的气氛,是怎样一种气氛?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指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10小节教室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受气氛的沉重、悲伤)

表现依恋、惜别在22小节。

四、再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操练有趣知道布告牌的内容强迫鸽子说德语

对普鲁士兵:幼稚→坏家秋→仇恨、轻蔑

迟到

对老师:怕骂→可怜→崇高

想逃学、画眉鸟的歌声旷课找鸟窝、溜冰愿花任何代价……

对学习法语:讨厌→懊悔→难受、渴望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⑴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⑵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⑶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

⑷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节,行动24~29小节。

11小节主要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产生悲伤、沉重、依意、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

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

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4、我们看一下25小节,请大家联想一下,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设身处地的你会说些什么?

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6、同学们,面对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或者其他人,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起法语课……

(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全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

六、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爱国首先必须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七、课外拓展延伸

学完这一课,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感受,我们大家齐读它,

怎忍看最后一眼,

那眼里全是眷恋。

静静的是课堂,

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

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

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

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

最后一课,

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请大家在课后以“读后感”或“随想”的形式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这一课后的感悟。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五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 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拓展延伸 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

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邹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的____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划横线的语句中共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 )( )(2)( )( )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__(A.喧闹B.热闹C.喧哗)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寻常的__(A.安静B.严肃C.肃静)的气氛。

(3)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A安静B.严肃C.肃静)

3.本文段通过各种异常现象的描绘,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请具体指出课堂上有什么异常现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1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