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

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

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 品尝 观赏 眼睁睁 心绪不宁 。.。.。

虽然 宽慰 悲欢 埋 怨 阴晴圆缺 。.。.。.。.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

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笔、落笔,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

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思考: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3)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

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轼移情于月,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

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预设:

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二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用心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主角,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个性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这天,我们要一齐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主角,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之后你的情绪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样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主角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重亲情

转念

宽慰}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搜集展示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小结: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七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 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120210